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法律   60篇
中国政治   9篇
综合类   1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所谓行为犯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基本的犯罪构成不要求有危害结果的发生 ,只要实行行为一俟完毕 ,基本构成要件即为齐备的犯罪类型。行为犯在犯罪客体、实行行为的特性以及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有显著不同于结果犯和其他犯罪类型的特点。行为犯的基本构造特征有利于我们正确识别和认定行为犯 ,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当代西方理性选择犯罪学思想介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选择犯罪学思想是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犯罪学思想.它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古典犯罪学联系紧密."惯常行为理论"和"环境选择理论"是其重要的流派.理性选择犯罪学思想为当代西方社会共同防控犯罪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3.
自进入 2 1世纪以来 ,不少刑法学爱好者 (包括作者、编者、读者 )都有这样一种共识 :尽管目前出版的刑法学论著越来越多 ,但是那种读后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上乘佳作却越来越少。的确 ,只要我们稍微检视一下晚近以来中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就不难发现它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 1 )研究课题陈旧、雷同 ,研究者视野狭窄、急功近利。 ( 2 )研究方法单一、落后 ,定性分析的居多 ,定量分析的极少。除极少数学者外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或忽视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 ( 3)论著缺乏理论深度。大多数刑法学论著满足于对法条的机械诠释 ,而且习惯于先分析个罪的构成要件 ,然后比较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固定模式 ,对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却较少问津。 ( 4)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不强。由于缺少超前研究 ,以致刑事立法的理论储备严重不足 ,司法解释太多、太滥和刑法典被架空、权威性下降就是其后果。 ( 5)研究行为缺乏规范性。由于缺乏规范性 ,刑法学研究虽然从表象上看似乎非常繁荣 ,但实际上积淀的观点与形成的共识并不多 ,因而大多数论著往往成为过眼烟云。上述问题的存在 ,足以说明中国刑法学需要反思和检讨 ,需要开拓和创新。为促进中国刑法学的中兴 ,本刊编辑部特邀请部分刑法学专家、学  相似文献   
44.
一、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定义 关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定义,目前刑法理论界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将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界定为:“在制定和适用刑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它是刑法所固有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原则。”也有的认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确定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时所遵循的原则。”还有的表述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协调刑法体系内部犯罪和刑罚相互关系所依据的原则。种种表述,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45.
虚假广告罪若干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希慧  沈元春 《河北法学》2005,23(12):16-18
虚假广告行为是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自从1997年被纳入刑法规制以来,被定为虚假广告罪而受刑罚处罚的尚不多见。而虚假广告罪网络虚假广告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试对虚假广告的界定、本罪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网络虚假广告等问题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46.
本文认为,《禁毒决定》规定的毒品犯罪共有:走私毒品罪,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毒品罪,窝藏毒品犯罪所得的财物罪,掩饰、隐瞒出售毒品获得财物的非法性质和来源罪,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境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罪,非法提供毒品罪12个罪名。指出在处罚毒品犯罪时要准确地把握《决定》第11条和第14条的法定情节,正确地适用附加刑以及恰当地运用处罚毒品犯罪共犯的原则。  相似文献   
47.
完善刑法典两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犯罪化(Criminalization),是指立法者将法律尚未规定为犯罪但有必要施以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非犯罪化(Decriminalization),是指立法者将原本由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从法律的规定中剔除,使其正当化或者行政违法化。 我国自第一部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称《刑法》)颁布实施以来,进行了广泛的刑法立法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单行刑法,还在诸多的非刑法法律中设立了刑法规范。上述单行刑法以及诸多的非刑法法律中的刑法规范,或者通过直接创制新罪名,或者通过立法类推或扩大刑法所规定的某些具体犯罪的主体、对象、客观行为的范围,将许多根据《刑法》的规定不能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纳入犯罪的范围,将许多根据《刑法》的规定不能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纳入犯罪的范围,明显地体现了犯罪化的立法倾向,丝毫不存在着非犯罪化的现象。创制我国新的刑法典,实际  相似文献   
48.
渎职罪主体解释回顾及立法建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修订后的我国刑法缩小了渎职罪的主体范围,却暴露出其立法缺陷:1 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冲突;2 刑事法网不严;3 立法不明确、不准确造成实践中的困惑,致使司法机关越权解释。立法机关应适时修改刑法,将渎职罪的主体修改为"公务人员"。  相似文献   
49.
未成年人犯罪之刑事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进行完善时,刑法应直接规定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明确列举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具体罪名;增设时未成年犯罪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不满18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的规定;放宽未成年人犯罪人适用缓刑、减刑、假释的条件等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0.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犯罪,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原因,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认识却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体、对象以及对销售金额的确定等问题展开阐述与探讨,以期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统一认识,增强适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