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尝试运用年鉴学派的长时段视角、结构功能理论,分析中国传统文武关系的政治面向的三角结构、控制军队的制度与技术。从提取社会资源充作军用、军队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能等等方面,概括了传统文武关系的社会面向。最后从政权更替的暴力逻辑、中央与地方关系、文武关系的非制度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文武关系与政治变迁的宏观关系。  相似文献   
2.
3.
试论当代中国国家的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国家学派的国家自主性理论把国家看成是一套具有自主性的结构,认为国家自主性具有多层次性和多面性;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密切相关;多种因素对国家自主性产生着重要影响。国家自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视角,但其存在的不足也是我们考虑中国国家自主性时必须注意并尽量避免的。对于转型期中的当代中国来说,影响其国家自主性的因素有:权力的来源、政治制度、社会中的利益群体以及个人、国家能力、全球化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进行战争和准备进行战争的历史,国家形态从传统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转型与战争交织在一起。战争对近代中国传统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明确关注。本文试图从战争与国家权力结构的聚散、国家对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国家汲取能力消长、民族主义兴起、国家领土边疆的边界化几个方面,勾勒国家转型的战争逻辑。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近代中国国家,缺乏提取资源、配置和转化为战斗力的能力,难以赢得频繁的近代工业化战争。一系列的战争使传统帝国的财政、军事、人事权力下移,国家最终分裂。只有重建中央集权,集中一切资源,是赢得战争,是重建国家的基本逻辑;频繁激烈且日益工业化的近代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的兴起,为建构新形民族国家提供了集体文化认同基础;战争胜负使传统帝国边陲向民族国家边界转化。总之,战争摧毁了中国传统国家,也是塑造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力量,不过,其具体逻辑与结果西欧从传统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5.
人权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已成为一个热点。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等诸多缘由,人们对人权认识不是因于已有的成见,就是照搬西方的人权理论,在认识上尚存在某些误区。本文试就人权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征作一些探索性的论述。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权就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作为一种权利,人权是与其主体-一人(整体的人类与个体的人的统一)相生相伴的。人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是以自然性为基础的。纯自然状态下的人不具有社会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6.
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认识不断深化。一、从防止"文革'有发生上破题,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形成(1978年12月到1986年6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的客观要求。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化,要求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这实际上包含了改革政治体制的要求。于是,党开始从防止"文化大革命"再发生的角度思考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外国记者怎样防…  相似文献   
7.
著名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写过大量有关治理、民主化、国际政治经济的论著。近年来,他主要研究人类政治秩序的起源与演化,相关著作有《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  相似文献   
8.
国内对文武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由历史学者来完成的,政治学者鲜有作为,研究的重点是具体的文武关系模式与历史变迁,而对已有文武关系理论没有足够的注意与运用,更没有用已有案例研究来推进文武关系理论的拓展。今后文武关系的研究应该在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以求有所精进。  相似文献   
9.
一、剥削根源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剥削思想的产物。腐败的本质就是剥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制度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的剥削思想残余还存在,这种思想余毒以带有剥削性质的私营经济、外商经济滋生的新剥削分子为主要载体,同时,也存在于我党内部某些党员和其它一些社会成员身上。这种残缺的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及其思想残余,虽然以隐蔽的、非法的、间接的形式存在,但它导致了以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为本质特征的腐败的产生。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人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中共地下党(1927-1933年)组织生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7-1933年间的东北地区中共地下党处于初创阶段,党员数量起伏比较大;社会构成前期以工人为主,后期以农民为主;党员对党的认识不深刻,政治水平不高;党的机关不健全,组织比较松弛;党的经费极其紧张,信息沟通不畅.出现这些问题虽然有东北地下党主观上的原因,但白色恐怖的困难形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东北地下党在如此困难形势下,依然坚持斗争,取得了许多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