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瑗 《两岸关系》2005,(10):18-19
9月3日,在首都召开的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讲话对抗日战争两大战场的评价,特别是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的评价,符合历史、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客观公正,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宽广的胸襟和宏大的气魄。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第一次正式向国人高度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对于团结全世界华侨华人和台湾同胞,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场战争中,既有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既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有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往的研究对后者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国民党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英勇壮举的揭示,分析其特点、作用及影响,以真实、客观地展示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全貌。(一)“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平津抗战、上海“八·一三”抗战、台儿庄大战、徐州战役、武汉保卫战等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士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给日军…  相似文献   
23.
抗战时期国民党两面性政策探源李瑗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内外政策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改变了它在“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然而,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从宣布抗日起,其政策就具有两面性,即联共抗日和对日妥协...  相似文献   
24.
抗日战争期间,邓颖超作为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妇女工作的领导者,对于开展妇女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现代妇女运动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建立和扩大妇女抗日统一战线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邓颖超接受中共中央的委派,随同周恩来和董必武、叶剑英等同志,先后在国民党政府战时所在地的武汉、重庆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此期间,邓颖超曾先后担任过中共长江局妇女部部长、南方局妇委书记、陕甘宁  相似文献   
25.
李瑗 《两岸关系》2005,(3):19-21
澳门回归5周年前夕,我有幸随中央党校"一国两制"考察团赴澳门考察参观。在短短的5天中,我们同澳门中联办、澳门大学、澳门中国银行、澳门博彩监察局、澳门特区政府廉政公署以及三个社团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对澳门回归5周年实施"一国两制"的情况有了广泛的了解,并亲身感受到了澳门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6.
1992年,中英围绕香港政制问题爆发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收复香港主权斗争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试图对这场争论及前因后果作一考察。 (一)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字。当中国政府总理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将从此结束。  相似文献   
27.
李瑗 《理论前沿》2001,(4):12-13
许多同志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很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真象和假象,现象和本质,总是交织在一起,只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内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获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这是一个艰苦的认识过程,是需要切实进行一番科学研究才能有所收获的,任何不经过艰苦劳动就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到达真理的彼岸的。对一些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认识是如此,对关乎中国革命和建设全局的规律性的认识就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