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杨震  杜彬伟 《东北亚论坛》2013,(1):59-70,128
苏联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是海权理论在冷战期间发展的一个高峰。国家海上威力论认为大洋对人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有必要发展自己的海上威力。国家海上威力由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等组成。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对海作战和对陆打击等等。苏联红海军在国家海上威力论的指导下成为足以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强大海上武装力量。然而,国家海上威力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给苏联的海权发展和海军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值得海权领域的学者深思。  相似文献   
12.
国际安全的地区化意味着与国际安全有关的安全环境和结构、事务、政策、互动及后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还原、转移或压缩到了地区内部。无论是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还是站在全球公共利益的立场上,都需要注重在"地区"的范畴之内考虑国际安全问题。由核武器的巨大毁伤后果产生的"核威慑"本身是一个"悖论",其集国际安全与不安全于一身。在国际安全地区化的趋势下,地区安全因素是当前核扩散的主要因素,防止核扩散需要着重关注地区层面的安全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由可控的安全困境转化成为更加复杂的复合安全困境,包括地区均势安全困境、结构性安全困境和核安全困境。根据建构主义分析,东北亚地区相关国家的敌人角色身份和利益的长期互动造就了它们对敌人的共有观念,这种由历史延续下来并被不断重构的霍布斯文化就是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