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杨东方 《求知》2015,(1):51-53
一、打造经济升级版是再提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大背景1.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出发点。如果说1978年至1993年是中国经济的1.0版、1993年至2013年是中国经济的2.0版,那么未来的10年到20年就是打造中国经济的3.0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出发点是要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而要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培育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反倾销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的利益不一致。由于反倾销的行使权在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在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以求国家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确保公共利益,不允许有目的、有选择地给某一方带来物质上的好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在反倾销中确保公共利益的根本。确保公共利益也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反倾销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3.
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推断,现存古医籍不少于8 000种,占现存古籍的1/25以上。与其他类古籍相比,古医籍具有抄本多、精校本少、隐喻性语言、具有实用价值等特点。医籍种类众多,其中方书占据绝对优势。统观古医籍的发展史,呈现出不同朝代各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医学六经》一书收录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6部医籍,颇受学界重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著录该丛书为明代顾从德所编纂,由吴勉学刊刻.通过查考原书、梳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此书与吴勉学所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前6部医书内容及版式相同,疑为后人将此6部医书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汇集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思想。金元之前,《黄帝内经》等记载以风邪外中为主,认为中风为外感所致;金元时期,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主张内伤生风,认为中风为内伤所致;金元之后,对《黄帝内经》中风理论与“三子”中风理论之辩论展开,以王安道、张介宾为代表者,认为当分论“真中”“类中”,而以虞抟、喻昌为代表者,则主张合论“外感中风”与“内伤中风”。治疗规律则是以治外分浅深虚实,治内别火盛寒盛、气虚血虚,预防主张“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作为当前收载中医书籍最为全面的目录书,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重视,然而此书出版距今已有十几年,期间许多珍贵的民国伤寒文献被陆续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漏载民国伤寒类著作4本,分别为《伤寒科》《伤寒质难》《伤寒论类方汇参》《伤寒论金匮要略新注》,6本民国伤寒类著作馆藏地记录不全,另有9本著作存在书名、人名、成书年代及分类混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圣济总录》的流传颇为曲折。其由宋徽宗主持编纂,但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掠夺,在南宋未能流传。元代朝廷对其非常重视,不但诏令校刊颁布,还将其列为医学各科必修教材。明代政府不再重视《圣济总录》,但嘉靖皇帝将其赐与日本医官吉田宗桂,使其在异域大放异彩。到了清代,中国本土已经没有足本《圣济总录》存在,晚清时期很多学者到日本访书,终使其完璧归赵。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很多皇帝兼通医术。他们自己编纂或主持编纂大量的医学著作,促进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带动了医学的发展;他们的临床实践行为却功过参半。但从整体来看,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时社会讲究医学的气氛,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四库本医学典籍已多次被整理出版,但<四库全书·医家类>仍存在以下问题:收录医书存在遗珠之憾,<脉经>等经典著作没有入选;收录的部分版本值得商榷,如只收录了<伤寒论>的成无己注本,忽略了较为保持原貌的宋本以及同体异名的<金匮玉函经>;部分永乐大典本属于误辑,<苏沈良方>等医学原本仍然存世.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出版日本伤寒医籍共计21种,其中大部分在1920-1939年代出版。而原著多成书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且多为汉医名家之作。这些医籍的大量出版,一方面是与中医抗争运动有关,民国医家欲借此壮大中医声势,并激励国医研习医籍,提升医术;另一方面则与中医革新的趋势相关,日本汉医不仅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成功尝试,且其便于取法、注重实证的特点亦符合民国中医界革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