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正>案例一:A机关的一项招标公告中,装备箱品牌包括"路易威登(LV)",引发网友热议。A机关回应称最终只采购了26个"皇冠"牌装备箱。采购单上之所以有"路易威登(LV)",是因为每种采购设备须上报3个品牌及型号的物品,工作人员由于年底较忙,未多加考虑就登记上去了,忽略了"路易威登(LV)"是奢侈品牌。A机关政府采购部门工作人员称,有些部门由于工作需要会采购一些特殊物品,具体到此次采购,他直言"当年的采购情况已存档"。  相似文献   
42.
洪浩 《群众》2014,(4):42-43
<正>增强贯彻条例的主动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贯彻落实条例,前提在于真正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弄清楚"为什么"的问题。政治自觉。国之大事,选贤任能。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人用人是大政治。条例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新形  相似文献   
43.
44.
作为法治的起点,立法的完善程度是衡量某一领域法治化水平高低、治理体系健全和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参数。提升机关运行保障效能,促进机关事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要求,通过及时、有效的立法供给,确立机关运行保障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应当是体系化的,且有明确的功能定位,这是立法设计的基础和核心问题。立法体系的理性建构、立法原则的确立以及权利(力)义务的配置,都不应脱离对这种功能定位的追问。  相似文献   
45.
监察委留置权是我国法律创建的一项新型权力,具有本土化的原生因素,对其界定必须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并遵循法治规律。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政权结构形式,简单套用西方"三权分立理论"对监察留置进行定性分析显然充分性不足。在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进程中,监察留置作为一项涉及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必须遵循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以及比例原则。通过规范分析和实然考察的方法对监察留置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后,笔者指出:可通过明确检察官刑事强制措施审查期间、引入检察官提前介入调查机制、组建专业化审查起诉团队和构建诉讼化的审查起诉听证机制等方法,促使监察留置与审查起诉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6.
洪浩 《中国保安》2012,(11):54-56
福建东南保安守押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经过近8年发展,目前公司拥有员工1285人、押钞车224台,涉及的服务领域包括金融武装押运守护、保安员培训、金库款箱寄存、重要凭证运送、仓储等,已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5家银行及香港布林充远东有限公司、高速公路华陆公司、长乐国际机场公安局等单位建立密切的押运、守护服务关系,在福州市区、  相似文献   
47.
2014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的决定》.立法机关首次采取“自下而上”的制度生成模式,以保证实现公平正义为前提,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节约司法成本.但两年的实践工作也暴露出适用范围狭窄、当事人程序权利保障不完善、程序运行不畅的问题.速裁程序的制度设计还应当从经验转向理性,以证据标准代之罪名标准,构建以审判为中心下的审前中心程序,建立以认罪真实性与量刑规范化的公式关系,在此基础上实行一审终审制.惟其如此,速裁程序才具有生命力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48.
如今,正悄然出现一股庸俗、消极、颓废的文化暗流,侵蚀着官场文化的肌体和干部队伍的风气。诸如“段子”文化、“圈子”文化“、号子”文化“、杯子”文化等  相似文献   
49.
洪浩 《中国司法》2004,(5):78-80
商鞅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同时由于他在秦孝公在位时期先后任左庶长(拥有军政实权)、大良造(相国兼将军),有将其变法思想变为现实的政治基础,所以在法家思想当中,只有商鞅的思想真正付诸于实践,成为官方思想,并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而加快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步伐。因此,又可称其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 一种思想就像一座大厦,其中一定含有支撑这种思想的基石。那么,商鞅能够说服秦孝公变法的主要基石是什么呢?读过《商君书》后就一定会体会到其真正支撑商鞅变“法”思想的基石是法、信、权。下面就这三者在《商君书》的含义及关系作以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0.
一事不再理作为最重要的刑事诉讼原则,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一事不再理原则和英美法系禁止双重危险的比较,区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论证我国建立一事不再理制度的意义,为构建一事不再理原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