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3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行政听证制度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行政听证制度的功能探析王周户*柯阳友一、引言听证(hearing)一词,本意为诉讼上应听取他方当事人意见的制度,它渊源于英美普通法上自然正义观念的听取两方面意见之法理。最初仅用于司法权的行使,作为司法审判活动的必经程序,谓之“司法听证”(judici...  相似文献   
12.
军事行政诉讼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有无上,中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我国军事法学理论的主流观点是呼吁建立该制度。打破我国军事法学理论与行政法学理论长期割裂的局面,主张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发展脉络来解释和指导我国军事行政诉讼的理论和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3.
王周户  李大勇 《法律科学》2006,24(6):113-119
《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的受案范围包括了具体行政行为和其他行政案件,因而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等同于具体行政行为是对法律规定的错误解读。《国家赔偿法》中规定的行政赔偿范围包含了非具体行政行为,是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中其他行政案件的具体补充和体现。无论从行政诉讼设立本意层面还是实证层面来讲,应当以行政案件而非行政行为确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标准。行政赔偿案件本身也应属于受案范围并直接适用行政诉讼程序,故不存在行政诉讼以外的所谓行政赔偿诉讼。  相似文献   
14.
公告违法行为是行政处罚机关针对违法情节严重而又不改正或停止违法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行政措施。公告违法行为既不是一种行政处罚 ,也不是对行政处罚的执行 ,还非一般行政信息公开 ,而是强迫行政相对人履行责令停止或改正违法行为义务的一种执行手段。公告违法行为应当以责令停止或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为前提 ,且要处理好行政效果、公众了解权与行政相对人权益之间的适度关系。应当完善公告违法行为的适用条件及其程序 ,并赋予行政相对人请求法律救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天北新区的成立为解决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本文以天北新区成立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为分析样本,通过与相关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其选择,来探讨天北新区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法治观念的日益提高,现行军人退役安置制度所依赖的法律、社会背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该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暴露出很多问题,既动摇了法律的权威,也不利于保护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笔者主张借鉴行政法学中国家补偿的理论基础,并充分考虑退役法律关系的特殊性,提出退役安置制度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点,尝试对现行制度及其实施现状进行检讨,得出我国军人退役安置制度必须实现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从人治模式向法治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王周户  王漾 《法律科学》2011,(3):115-121
行政处罚适用的核心条件是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但以尚未构成犯罪为临界点。行政处罚和刑罚同为公法上的制裁手段,都是以受惩戒者向以国家所代表的社会承担责任为落脚点,因而在功能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一致性。针对行为既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又构成犯罪的竞合现象,就行政处罚与刑罚在适用关系上结合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应用理论分析,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原则上不能同时适用,行政违法构成犯罪案件应当归属司法权主管范围,而行政机关只能就那些诸如吊扣证照等专属行政职权与职责内容的法律责任追究行使独立的案件主管权。  相似文献   
18.
行政行为界定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行为界定的法律问题王周户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行使行政权所实施的旨在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在我国,行政行为已从最初的行政法学理论术语,走进法律制度的规定之中,并成为行政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专门法律术语。行政行为的界定,涉及到行政行为客观...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许可法》意义下的非政府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许可法》从颁布实施至今已近两年,其运作曾被喻为中国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和瘦身运动,起初的各种赞誉之声仍绕樑未绝,然而,近期以来,针对该部法律的各式批评与责备却呈愈来愈烈之势,有的学者甚至对其缺陷作了掘地三尺般的梳理,反差之大,在我国立法史上并不多见。太多的批判或许源自当初过高的期许,不可能期望一部法律的施行就可以瞬间在中国实现行政法治。批判本身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还是应当注入更多的理性成份,要明辨为何批判,怎样批判,批判之后又当如何?基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知名学者、该部法律的最初起草人、政府法制部门工作人员三类人士对该法律的功效、运作机理和障碍做一次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