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葛天博 《人民论坛》2012,(26):20-21
以生产力转型为表征的社会深度转型促使城市管理走向创新。城市管理创新应当在民生法治视野下,提高市民安全指数,确保市民社会保障,公正裁决市民纠纷。同时,需要强化换位思考,从治理单方治理走向多方合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策方针,集思广益,始终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导向,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司法权在法院内部可以分解为立案权、审理权和判决权,以破解法官管理行政化的弊端,提高司法效率,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系统的纵向调整既规避走西方三权分立模式,又要兼顾对司法权的监督.科学厘清司法权运行的外部制度,确保回归司法权的国家属性与专一性是司法权配置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中国社会涌现出司法公信受到社会质疑、司法效果的检验标准存在双重性、司法改革进程处于人为转型阶段的现象。只有把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建设与司法为民理念相结合,把人民的意见与立法技术相结合,把司法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和法官决策相结合才能逐步迈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4.
司法过程不是简单的完成法律问题解答的过程,而是参与和决策的相互影响、伦理与法律左右司法正义能否被接受的过程,伦理也是社会公众在评价司法判决执行过程的社会标准。充分认知伦理在司法过程的潜在作用是解放司法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考量。  相似文献   
15.
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网络民意、网络审判、网络法治成为现代化背景下影响司法场域输出司法正义的重要因素。能动回应网络时代对司法公信的质疑,从而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体制内外的共同任务。案情公开、证据公开、判决理由公开、允许网络法治存在、为司法松绑是司法秩序摆脱"寻租性"监督,实现司法秩序独立,回归司法原点,提高司法公信能动回应网络问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为今日中国疆域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云南地区围绕疆土认同而展开的改土归流过程中,清代王朝国家观念发挥出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清王朝通过权威重构,将土司地方性权威转化为国家性权威,在国家一统观念下熔铸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共同体耦合.清代王朝国家观念下的云南土司地区改土归流,不仅有效防止了边疆土司地区割据的可能性,而且推动了王朝国家观念的整体性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促成历史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通往法治驿站的道路上,整个社会期待值得信赖的司法.独立的司法秩序与司法的独立判断是根本基础.当代中国司法场域,法律为什么不能被信仰,司法场域为什么必须拒绝民主,道德评断为什么能够在司法场域发力并促使司法机关作出改判等三个命题值得人们深思.从苏格拉底之死到李昌奎案件所透视的法律接受者的命运值得当代中国司法反思.  相似文献   
18.
清末以降,中国司法改革长达百年之久,新中国司法改革亦三十年有余,从追求法制到建设法治,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理性存在着偏差。传统惯性与法治内涵、实体正义与程序规制、政治思考与法理品性发生了直接的对撞。人民政权两次以典范人物树立司法战线上的榜样,强调情理作为裁判社会纠纷的必要理念,直接拷问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是讲法理还是讲情理,是理念当先还是技艺领跑,是法律至上还是群众满意,在当下中国不仅仅值得深思,更需要去魅。  相似文献   
19.
两群关系的和谐效度决定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否,由此影响党的执政文明的建设。两群关系中的“虚焊”现象,不仅掩盖了两群关系内在紧张的真相,而且非常不利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继而减弱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显然,建立政策制定、预执行前意识形态同构的协商机制,设置政策宣讲机构,在两群之间建立双向话语平台,不啻为解决矛盾的科学举措。  相似文献   
20.
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一种审判模式,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司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时代意蕴。被称之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司法范式,贯穿了"一刻也不要离开群众"的司法理念。通过重读文献,再现马锡五判案的场景,使我们知道一个真实的"马锡武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