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21.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传统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融合而成的近代仁爱精神成为清末民初革命志士追求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的重要精神支柱。其历史价值甚多,最主要者有四:仁爱诉求是革命志士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同境界为革命志士的终极理想追求;尚仁爱国乃革命志士的现实政治目标;崇尚仁政奏响民主共和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2.
革命派与民国初期政治伦理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炎才 《理论学刊》2003,3(1):125-129
民国初期 ,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近代政治伦理重构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二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黄兴主要着眼于对“忠”德的理论诠释与学理重建 ,而孙中山则致力于党德的阐发。前者在时间上早于后者 ,内涵比较具体 ,实施却比较宽泛 ,价值理性色彩甚浓 ;后者崇尚工具理性 ,注意从实用角度去认识和运用 ,内容较前者有所深化 ,具有较大可操作性。他们的重构在理论上有助于近代新道德的建构和民国政治的良性运作 ,其理论与实践价值至今仍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23.
民国初期,时人结合社会实际,以报刊杂志为阵地,学理诠释了法治思想的主要内涵,如界定"法治"概念,厘清法治与人治、德治关系,确立法治基本原则与追求完美法治形式等。同时,深入批判法治实施过程中立法、执法与守法等方面形式与精神的悖离,并积极探索完善法治的实施途经,欲藉构建完备法治理论、培育法治精神、提倡政府主导、增强政党作用等以达到建立完美法治社会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