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0篇
法律   380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在《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上撰文《中国刑法学的想象力与前景》指出,要整体地、大幅度地推动中国刑法学研究,我们只是心无旁骛地学习别人,只要求刑法学者有基本的学术功底,显然是不够的。学者如果缺乏自省能力,缺乏想象力,如果不构筑中国的研究范式,刑法学研究的前景堪忧。刑法学的发展和学者的主体性反恩能力和学术想象力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62.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6):153-153
李尚银在《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上撰文《对监狱工作法制化的一般性理解》。与同类文章相比,该文不是泛泛地从几个方面谈怎样实现监狱工作的法制化,而是以中国法律传统、法律文化为视角,深刻分析了司法机关和监狱警察在现代法律意识方面的欠缺,指出了实现监狱工作法治化的进程和道路。该文认为,制度建设不是一种容易的事,不是颁布一些法律文本就可以了结的。培养科学的法律意识是现代法律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现在,我国基本上不缺乏法律,也不非常缺乏有法律知识的人。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一天之内就通过了《检察官法》、《法官法》、《警察法》等7部法律,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的新记录。90年代中期,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几乎平均每13天制定一部法律;国务院大约每6天制定一个行政法规,地方立法也是快速推进的态势。而我们缺乏的,恰恰是最重要的法治的观念和思维。  相似文献   
263.
过去的教授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5):134-134
谢泳在2007年8月1目的《中国青年报》上著文《过去的教授》说,过去时代教授与今天教授不同的是:1.自由流动的教授。过去的教授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所谓自由流动,是指大学校长有聘任教授的自主性,而教授也有自己选择大学的自由。自由流动其实就是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的具体化。由于过去的教授社会地位较高,经济上相对也有保障,这使自由流动成为教授生活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264.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1):156-156
据《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文摘报》2006年2月26日刊登的资料,在邓小平力主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之后,我国在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央领导70岁左右退休,省部级官员65岁离岗,副部及地厅级官员60岁退休,超过50岁一般不再提拔为县级领导等一系列制度或惯例。  相似文献   
265.
法律与幸福     
葛洪义在2007年12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著文《法律与幸福》说,法律与幸福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幸福感是可以通过法律提升的;法律制度的建设需要把幸福的实现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价值。对所有社会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从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活动开始。幸福首先和物质财富的积累相关。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正是因为法律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才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法治国家;中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就确立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可见,经济领域的成就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在利益分化、社会分层的社会,法律能够起到定份止争的作用,防止各种强势群体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266.
辛望旦在《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上撰文《社会需要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指出.要了解什么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解决科学“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必须到科学系统内部去寻找答案。1、科学“摆脱愚昧、追求真理”的神圣使命.直接推动着科学的发展。许多科学家进行创造时。  相似文献   
267.
要敬畏伦理     
郭淑新、王建华在2007年9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著文《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说,大约在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2004年,郭淑新、王建华提出了“敬畏伦理”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268.
郝铁川在《法学家茶座》第12辑上著文《法治二题》说,拿破仑对于《法国民法典》的制定,华盛顿对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列宁对于苏俄宪法和一些部门法的制定,邓小平对于“文革”后民主法制的加强,都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这里当然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但同这些人的个性不无关系。关于毛泽东的个性特点,他本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曾夫子自道:“性不受束缚”、“好独辟蹊径”、“不盲从他人是非”。这种个性必然带来如下偏好:一是不喜欢循规蹈矩;二是性格倔强,不肯认输,从不屈服。这种个性曾成为他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走中国独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一个内在因素,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他的上述个性在其晚年也成为他发动“文革”,  相似文献   
269.
张心阳在2008年10月27目的《北京日报》上著文《中国人缺乏“话语力”吗》说,中国在世界热议话题上往往处于“话语弱势”的境地,在成为全球媒体批评的对象时,常常不能据理力争。中国为何如此缺乏“话语力”呢?  相似文献   
270.
董德刚在2007年10月8日的《北京日报》上著文《当代中国的十大观念变革》说,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思想理论障碍,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公有制和私有制、阶级和阶层特别是对待马克恩主义的许多简单、片面、似是而非的观念。这些观念,有的已经改变;有的正在悄然改变;有的正在引起人们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我们在这些观念上实现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