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6篇
法律   9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由于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不完善,在制度设计上法官没有解释法律的权力,这就使得限制法官任意的法律解释规则难以发挥正常的功能.学者们发现几乎每一个解释规则都有指向相反的规则,如果不符条件单独地运用某一解释规则,会出现一些对法治来说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个别的、不受解释规则约束的判决比按规则做出的判决更公正的现象.因而加强对法律解释规则的冲突研究,不仅是法律解释学研究必须克服的理论难题,也是司法实践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82.
法治为什么反对解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解释法律是为了维护而不是毁掉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制的实现.在法治发展过程中,为保证法律意义的安全,曾设置过反对解释的原则.这一原则的精髓在于:文字意义完全清楚就无需解释,只需贯彻执行.但我们现在的法学研究者只注意到了规则与事实的矛盾,忘记了经千百年锤炼的法律能解决大多数案件的事实,一味强调政策、实事、价值、情势等等对法律的修正作用,很少提及对明确的法律规则要坚持反对解释的原则.我们必须看到,法律文字已把人类精神体现其中.解释的过度运用可能导致原意的丢失.为保证法律意义的安全性,考虑到初级阶段法制建设的特殊性,我们认为遵守法律是公民的义务,法律的实施只有严格才能建构起法律秩序,我国法制建设需要反对解释的理念.  相似文献   
83.
法治精神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如果从管理、自由、民主和信仰等角度看,法治精神的内容有时可能发生矛盾。公安法治从总体上看,属于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从分类的角度看,属于管理意义上的法治,公安法治在运行过程中因其立足于管理者视角,因而也可能与其他的法治精神发生某种冲突。这主要应从公权与私权、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4.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3,18(1):93-93
[编者按]在我国,法律方法论一直是一门处于边缘位置、发展迟缓落后的学科,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始终把法律方法论作狭义的理解,对其角色的工具性、实用性定位,在观念上的单一陈旧,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对法律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建构.法律方法论要从困境中走出来,必须进行检讨与重构.  相似文献   
85.
和谐社会建设:法制及司法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7,22(3):5-11
和谐社会是一种稳定的社会,但在稳定中不是说没有变化,它是指变化发展中的稳定.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平衡状态,因而要达到和谐得使用综合的方法.但各种方法并不是均衡地起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法制方法.这里的法制方法是指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良好的法律规范、法律价值理念和克制宽容的司法意识形态的和谐运用.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弘扬法制的妥协与克制精神,而要抑制法治的强制管理与能动的特性.我们要认真地对待规则,不要在解释中对明确的规则添加额外的含义,要充分发挥规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调整功能.  相似文献   
86.
在80年代末期,有人对我国法学界的研究状况进行过评说,认为法学不仅幼稚(主要是许多研究课题和结论),而且还贫困(主要是方法贫乏,只注重阶级分析方法)。这种评说对法学界刺激很大,从而引发起学界对此进行反思,出现了两种反映:一部分学者直接对这种评说进行反...  相似文献   
87.
法官思维是法律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法官根据法律进行判断的过程。近年,随着一些学者型法官的涌现,法官对审判活动的理论总结逐渐见诸报刊书籍。这种对审判经验的理论梳理,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资料。过去,我们认为法律解释学是对司法活动的概括与总结,但这只是一个表象问题,从纵深的研究对象来看,法律解释学实质上也是对法律人思想的反思。某一学科之所以被称为学术就在于其对已经思考的问题具有反思能力。我国法官应进一步明确克制、谦抑司法意识形态,应进一步强化理性思维的成分,从而深化对新的法律方法论的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88.
这是一种对人文关怀的“模仿”性思索,一种法理学人对自己人生关注的“小资式”流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这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文中的观点也许是难以证成的,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奋进”的愿望或无奈的哀叹。人生的旅途漫漫,思绪有时飘零无依,难以矜持。学术人的心灵有时也会像一个长途跋涉的流浪者,无处安身,四处游荡。我们自语时也会相信,  相似文献   
89.
从我国法学的现实状况来看,以法律感加以概括的各种理论遇到了许多难题,传统的法律方法在解决司法的正确性或恰当性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其缺陷.而近些年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是一种由理论超越经验、由简单代替复杂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达致法律的确定性的理性途径.  相似文献   
90.
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方法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法律方法是法治理想成为可能的条件之一。本文通过对种种法律方法关系的梳理,揭示了法律方法对维护法治的积极意义。作者认为,法律发现是法律方法中首先使用的方法,而法律推理则是由成文法向判决转换的必用方法。在法律发现到法律推理的过程中,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价值衡量、漏洞补充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