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59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2002年10-11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中共中央党校部分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为88.7%.  相似文献   
7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抓住几个着力点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5年之后,更加  相似文献   
7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还提出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相似文献   
7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是旗帜,为实践指明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提出以来,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如火如荼,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角度进行研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迅速丰富、完善。本文撷取学术理论界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观点,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大理论热点问题进行梳理,为读者答疑解惑,提供学习参考。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什么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央之所以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立论依据是…  相似文献   
75.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又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进程中将面临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问卷调查了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近300位地厅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学员,调查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6.
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和,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  相似文献   
77.
我国养老难,最难的是农村,是农村老年人。补齐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块明显的短板,更好地满足亿万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必须走出一条实实在在"接地气"的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村老年人实际,供需相衔接、质优价廉、方便可及的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8.
<正>地方科协(包括省、市、县科协)是中国科协的地方组织,是地方同级党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近年来,浙江省科协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协系统应当"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科协组织要"接长手臂、形成链条""坚持眼睛向下,拓展组织覆盖面、传导工作影响力"  相似文献   
79.
中国民众的高安全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就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使中国民众形成了高安全感。  相似文献   
80.
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反映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标尺与准绳。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