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公安高校体改二学位学生具有区别于普通公安高校学生的明显特点,可称其为"准警察"。体改二学位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指标包括基本心理能力、个性心理能力和社会心理能力三部分。这三类指标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又分为一般职业心理素质与特殊职业心理素质。由此,形成一个适合体改二学位学生的二维职业心理素质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第384条规定,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及从事其他活动超过3个月未还的,都必须是数额较大才能构成本罪,尽管立法对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未作数额上的规定,但司法实务在具体掌握定罪时还是要求具备一定的数额,并且司法解释也有相应的规定。然而,在挪用公款罪的数额计算上还是存在争议的。本文主要就多次挪用用于不同种用途的数额计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辅警体系以国民服役警察、志愿特警和辅助警察为代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多元辅警组织在新加坡警察部队的管理下,井然有序地各司其职。新加坡的辅警制度,对我国辅警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警察专业类课程中的应用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实现了培养目标,但是在警察素养类课程的教学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警察素养类课程明显不同于警察专业类课程服务实战、讲究实用的教学目的,而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系统培养体改二学位学生的基本警察素养。因此,警察素养类课程应当采用"ABA"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体现的是"教——看——教"的循环教学理念,要求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或教官居于"学"的两端,要求全面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及考评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公安教育存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模式,从世界警务发展的规律看,后者应当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公安院校应当立足公安实战单位的实际需要规划人才培养定位、以实战为导向构建多种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人才合作培养、建设教师加教官的双元师资队伍,以此来积极适应公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公安一线输送更多的实战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6.
现今,性贿赂现象在我国已非常严重,但是我国现行的刑法规定只有财物才能作为贿赂物,这不利于打击这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笔者主张将性贿赂规定为罪,在行文中论述了其理由和立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角色理论,警察角色冲突包括警察角色间冲突和警察角色内冲突两种类型。警察角色内冲突直接影响警民关系、警察权威、警察执法公信力、警察履职尽责等一系列重大警务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安队伍正规化和法治化建设问题,调适警察角色内冲突急迫且必要。警察角色内冲突是警察角色扮演中警察角色意识与国家的警察角色定位以及社会的警察角色期待之间的张力,是一种三者交互的异化结果,主要体现为五种形式,即警察期待角色与定位角色冲突、期待角色与扮演角色冲突、定位角色与扮演角色冲突、期待角色自身冲突及角色定位冲突等情形。警察角色内冲突主要源于多元价值诉求的统一困难,警察角色意识的形成障碍,警察定位角色的属性冲突,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结构失衡,以及多重理性的选择偏差等。可以通过构建警察角色内冲突调适模式,建立警察角色内冲突调适反馈机制,明确警察角色定位的要求和方向,强化警察角色意识等措施对警察角色内冲突予以调适。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刑法典中并没有规定"见死不救罪",见死不救行为一直以来也仅认为是道德范畴的概念。但是,面对屡屡发生的因见死不救行为而导致的死亡或重伤案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行为的性质,甚至考虑将有特定救助责任或义务的见死不救行为规定为犯罪,而不是将见死不救行为全面犯罪化,对于无特定救助责任或义务的行为不宜认定为罪。  相似文献   
19.
堕胎行为在台湾地区视为犯罪行为,其规定在台湾地区"刑法典"第24章中,其中仅在第288条第3项中规定了两种免责事由,可以说对堕胎行为是采取严禁态度的。但是,台湾"优生保健法"在全球堕胎合法化的呼声中应运出台,该法罗列了6种合法堕胎的事由,可以说对台湾"刑法典"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