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井冈山革命模式突出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发现了中国革命的主体,开创了发动农民的根本途径,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的雏型,对形成和丰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具有空前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2.
红色的青少年时代 林彪出生在湖北省黄岗县回龙山区白羊山下的林家大湾。他的家是一个兼事手工业的自耕中小农家庭。弟兄4人,他排行老二。他的大哥、三弟、四弟,在他的影响下都参加了革命。1919年林彪十二三岁时进入“浚新学校”。这所学校是由当时湖北最早从事建党活动的恽代英、陈潭秋、林育南、林毓英(后来还有李求实等)在林家大湾背后的兴隆寺里创  相似文献   
53.
林彪自1958年以后,就拼命吹嘘他“一贯拥护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光荣历史”,特别鼓吹的是1929年闽西斗争时期直到古田会议,他“都是拥护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是“正确路线的代表”。而攻击朱德、陈毅是“错误路线的代表”。闽西斗争时期林彪的确是“拥毛反朱”的。但林彪为什么“拥毛反朱”?这得从当时的朱毛分歧说起。 朱毛分歧的由来”  相似文献   
54.
上书军委慷慨陈词第五次反“围剿”开始的多次进攻作战,均遭挫折。这使彭德怀对李德的指挥由怀疑而感到不满了。他发觉李德极少上前线,只是躲在他的“独立房子”里,凭着十万分之一的地图指挥作战。而那种地图还是北洋军阀时代留下来的,对这一带地区只是间测,根本没有实测过,有的地方连方向都不对。李德在图上划线指挥,部署部队,不容许改动,而且,中革军委的指示、命令和部署,常常是越过方面军总部,直接下达到各个军团,前方指挥常因此失调。这种领导方式完全“抹杀了”“下层指挥员的机断专行与创造性”③。特别是1934年1月六届…  相似文献   
55.
《党史研究》编辑部黄少群同志,对本刊今年第三期刊载的《王荷波烈士斗争历史简记》,提出了详细的补正材料,我们十分感谢.我们希望其他了解情况的同志也能惠寄补正材料或回忆文章,以期更好地为烈士写出传略.  相似文献   
56.
57.
《红四军部队情况报告(1929年7月—1930年4月)》(以下简称《情况报告》),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仅存的一份研究从红四军党的七大到古田会议的宝贵历史文献。但是,这份文件的作者是谁,长期以来是一个疑问。过去党史界一直认为是红四军前委候补委员、四军军委代理书记熊寿祺所写。可是,1985年6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选编的《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参考资料》)中却提出了一种新说法,认为此件“可能是1930年春,陈定效(应为“郊”,该书印错——引者)因病由红四军回上海后,向党中央的汇报材料”。我认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该文件为熊寿祺所写还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58.
黄少群 《党史文汇》2003,(11):20-23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黄克诚被列为"彭德怀反党集团"的第二号人物.  相似文献   
59.
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师文华、卢海明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岳革命根据地纪事》(以下简称《纪事》),是一部用编年体来写革命根据地历史的长篇巨著。这部长达55万字的史书,涵容广阔,证据充分,前呼后应,叙事翔实。读完《纪事》,掩卷沉思,面前仿佛重现出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一幅  相似文献   
60.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政权。它适应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一苏”大会的准备和召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处于被分割状态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和各路红军的集中统一指挥,并且对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