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不仅收回了甲午战争中被日本侵占的台湾、澎湖,而且收回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中国强租的全部租界以及广州湾等租借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各界人士强烈要求收回香港和澳门。国民党政府外交部也于1945年9月电饬驻葡公使向葡萄牙表明中国政府收回澳门的意愿,并针对澳葡当局取缔反民反葡运动和藏匿日本人的行为,国民党军队还对澳门实施武装封锁。澳葡当局十分恐慌,请求重占香港的英军帮助防守澳门,并请求英国政府与国民党政府交涉,还向广东国民党当局表示了一系列许诺:他们…  相似文献   
72.
一、古田会议决议案到底有几种?古田会议决议案到底有几种?现在流行的本子上有9种是怎么回事?就此我想分别作以下几点考证.第一,古田会议决议案到底有几种?1930年1月6日,《红四军前委向中央的报告》(以下简称《前委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兹者陈定郊同志因肺病不适宜军队工作,特介绍其回上海,并叫他带来九次大会决议案八种,祈查阅指示。外有政治决议案、禁止枪毙逃兵决议案、接受中央指示决议案、拥护中央对机会主义及托洛茨基主义反对派的决议案、士兵决议案尚未整理完竣,容后付来”。按照这个报告,那么,古田会议的决议案除去陈定郊带去中央的8种,还有5种“容后付来”,应该有13  相似文献   
73.
古田会议决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纲领性文献."古田精神"是一种伟大的创造精神,值得中国共产党人代代薪火相传.本文认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对"古田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4.
周恩来于1931年12月底到中央苏区,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在苏区共呆三年。“中央苏区时期的周恩来与毛泽东”——这个问题一度曾成为国际间中共党史关注者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而国际上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作俑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叛徒龚楚。他在五十年代前期写的那本《我与红军》的所谓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是衔“左”  相似文献   
75.
蒋介石统治中国22年,究竟走的是什么道路?有些人(包括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蒋介石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究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最近举行学术讨论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1.青年蒋介石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一战”时期,青年蒋  相似文献   
76.
1930年6月,毛泽东在福建长汀主持整编红军部队,决定将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第四军、第六军(不久改称红三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而将林彪由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一下子提升为红四军军长(政委是罗荣桓),朱德不再兼军长了。那年林彪才24岁。林彪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倒是一直认真地执行着毛泽东的军事路线,跟随着毛泽东为扩大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而斗争,特别是在中央苏区的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林彪是建立了战功的。  相似文献   
77.
周恩来是于1931年12月20日左右,从中共临时中央所在地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的.在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前后,曾经经历了两场特殊的战斗:一场是紧急处理顾顺章叛变事件;一场是国民党方面制造的“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事  相似文献   
78.
(一)关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多年来党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均根据遵义会议决议的精神进行叙述,即主观上“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是“主要原因”,客观上敌人力量的强大是“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这似乎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