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6篇
法律   146篇
中国共产党   52篇
中国政治   114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1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51.
552.
台湾证券柜台市场为破解台湾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台湾证券柜台市场发展空间狭小,加强闽台证券柜台市场合作,既有利于扩大台湾证券柜台市场发展空间,又有利于破解福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在充分论述闽台证券柜台市场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引入台湾上柜和兴柜交易机制与福建产权市场对接,阐述了闽台证券柜台交易市场的框架设计、合作路径及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553.
本文根据外部社会竞争性的强弱与个体内部幸福感的差异,将青年的内卷佛系躺平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立足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将内卷佛系与躺平置于社会运行的大环境中进行串联性思考,发现三者的转化不是单维度的,而是相互交织的多维度变迁,折射出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的复杂心态,展现了青年奋斗观的时代特征。为此,建议理性看待青年心态的变迁机理,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青年共同努力,助力青年养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涵养源源不断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554.
我国检察权具有全面的法律监督属性,但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来所行使的实质上是一种检察司法法律监督,属于狭义的法律监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全面的检察法律监督,没有准确反映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能的法律定位,现阶段更有必要在司法权优化配置的视域下重新审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能的回归问题。鉴此,应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全面复原、充分发挥、及时回归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能,树立"大检察"格局,这既有法理依据、宪政基础,也有司法实践的诉求。途径是:扩大检察机关的外部法律监督权能、加大检察监督力度、提高检察人员素质、提高检察人员待遇,以实现司法公正效率,树立检察机关的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555.
在现代侵权法上,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注意义务是过错侵权责任的核心要素,是现代侵权法上过失判定的基准。注意义务的产生根源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具体而言可基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合同或契约或委托、先行行为、习惯、常理而产生。大陆法系国家,对注意义务的认定往往需要从法律上寻找依据,同时以行业惯例、职业道德规范、普通规章制度等作为必要的补充;英美法系国家对注意义务存在与否的判定则依据近邻性关系、合理的可预见性和公共政策的影响三原则予以确定。对于注意义务违反与否的判断标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都是以“理性人”这一客观标准确定的。我国未来侵权行为法应当吸收借鉴英关法系和大陆法系注意义务理论,明确规定注意义务的概念和内容,采用英美法系国家注意义务相对主义立法模式,明确违反注意义务的具体判断标准及其责任。  相似文献   
556.
This research examines whether publ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is influenced by people’s interactive rela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In contrast to the “sociodemographic factor”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pproaches used in previous studi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s theoretical structure is that of “cross-cutting networks.”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social network “cross-pressures” on voters’ engagement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likelihood of voting in the 2010 mayoral elections in Taipei, Kaohsiung, and Taichung cities. The study uses national survey data to tes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ross-cutting network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includes cross-tabulation analyses, ordered logit model, and logit model.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people in cross-cutting networks involving greater political disagreement are less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while individuals engaging in homogeneous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under low-level cross-pressure are predisposed to participate more actively in politics.  相似文献   
557.
蒋荣  戴均 《社会主义研究》2013,(3):88-95,169
本文以政治支持理论为支撑,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对政治认同的结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政治认同具有层次性,执政价值认同与国家责任感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执政效能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借助国家归属感这一中介,对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与执政价值认同发挥正向影响。第二、当代大学生对国家高度认同,对执政党的执政效能低度认同,对执政价值中度认同。  相似文献   
558.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探讨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伦理思想,有利于我们把握与理解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精神实质。马克思认为,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使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从马克思历史观的维度看来,自由与平等是国际贸易的核心伦理精神,信用是国际贸易的伦理基础与伦理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自由与平等,也需要信用为其保驾与护航。此外,在国际贸易中也要讲人道,人道是国际贸易对贸易主体所提出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559.
中国未来民法典与其传统伦理、传统法文化的重要渊源——民事习惯之关系问题在民法学界基本没有深入展开讨论.日本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对民事习惯所采取的从排斥到吸纳甚至给予极高地位的反复经验对中国未来民法典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可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日本民法典有关民事习惯的制度安排及其后续遗留问题的处理模式对中国未来民法典民事习惯位置的讨论提供了生动的个案.中国当下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程度需要将来的民法典必需慎重对待中国固有民事习惯,以便保障民法典的伦理基础和惯行定式.  相似文献   
560.

Purpose

Theories of procedural justice have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cess-based approach to policing which emphasizes the fairness of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police exercise their discretion. The study examines whether procedurally fair behavior by the police affects two types of citizen behavior during encounters: citizen disrespect toward the police and citizen noncompliance with police requests.

Methods

This study uses data from systematic social observations of police-citizen encounters to examine procedural justice factors on citizen behavior. Because of the reciprocal nature of police-citizen interactions,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is used i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help addres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force and citizen disrespect.

Results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find limited support for procedural justice factors. Two types of procedurally fair behavior by the police, police demeanor and their consideration of citizen voice, are significant in reducing citizen disrespect and noncompliance,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rocedural justice factors have limited and inconsistent impacts on the two types of citizen behavior, an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evaluate process-based policing with more data from social observations of police-citizen encoun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