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59篇
工人农民   27篇
世界政治   4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9篇
法律   586篇
中国共产党   232篇
中国政治   412篇
政治理论   96篇
综合类   5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lthough environmental taxes have become a popular policy tool, their effectiveness for pollution control and impact on the compliance strategies of agents remains questionable. This research use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y for Permit policy, an environmental tax that has been imposed on water pollution emissions in Lake Tai Basin, Jiangsu, China, since 2009. A plant‐level panel dataset from 2007 to 2010 is used for both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in‐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alyses to compare the pollution discharge,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pollution generation of policy participants and control group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reated plants reduce their emissions by about 40 percent after two years of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us, the policy generated approximately a 7 percent decrease in the industrial chemical oxygen demand emission in the entire Lake Tai Basin based on the emission level of 2007. Pollution is primarily reduced via end‐of‐pipe abatement instead of cleaner production. Our resul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taxes in controll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indicate that the tax may not motivate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ve techniques in the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82.
王和  杜心全 《公安学刊》2009,(1):102-105
英国、瑞士两国作为发达国家,道路交通十分发达,管理经验丰富,交通秩序良好。其政府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交通法规严谨完善,交通参与者素质良好;交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道路交通设施完善,充分运用科技手段等道路交通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3.
论公安职业院校“三者合一”教师队伍培育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公安工作的特点要求公安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成为德育辅导者、业务传授者和实战带领者.公安职业院校应借鉴发达国家警察院校经验,结合我国公安工作实际,建立完善"三者合一"教师队伍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84.
竞争性自由化战略是旨在通过与美国签订各种贸易协定的方式来鼓励外国对美国企业开放市场和采纳美国的商业法规,并同时支持美国在全球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目标的一种战略.本文认为,由于美国在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中过分注重政治因素的考虑和高度利用了市场的不对称性,除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少数例子外,包括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内的绝大部分区域贸易安排对美国贸易伙伴的经济影响较小.这不仅决定了美国的区域贸易安排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和长期的停滞不前,也影响了区域贸易安排在世界主要地区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85.
发展小城镇是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根本措施,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现有大中城市就业压力的明智选择,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着重从布局规划、投资体制、配套改革、用地政策、管理体制、区划调整等方面提出加快发展步伐的具体措施,进而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6.
何欣 《党的文献》2020,(1):111-113
从毛泽东亲笔手书的信封和戳记、信件内容和寄发时间进行考证,近日发现的一件1940年12月17日毛泽东致萧向荣的实寄封和《毛泽东年谱》编委会推断的1940年11月毛泽东致萧向荣的书信为同一封信的封套和信札。根据信封及戳记等信息推断,1940年底毛泽东致萧向荣书信的寄发日期应为1940年12月17日。  相似文献   
87.
论"东盟经济共同体": 必然性、可行性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东盟经济共同体"构想进行分析,认为首先应了解"东盟经济共同体"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必须的选择;而东盟合作机制的完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则为"东盟经济共同体"提供了可行基础.但同时,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及贸易开放程度的差异、经济上较高的竞争性以及"东盟方式"也对其形成了一些挑战.因此,东盟最终会建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只是过程比较曲折.  相似文献   
88.
2006年老挝形势特点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政治上完成高层新老交替,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政地位依然稳固 2006年3月18~21日,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万象举行.选举产生了以朱马利·赛雅贡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并恢复设立中央书记处.年届82岁高龄的坎代·西潘敦正式将权力移交给现年70岁的朱马利·赛雅贡,标志着老党第二代领导人全面接管党、国、军核心权力.  相似文献   
89.
中韩关系自建交以来飞速发展,其动力来源于双边层面上两国经贸与人文交流的迅猛发展、半岛层面上双方共识的不断扩大以及地区层面上基于东北亚局势变化两国政府的选择。习近平主席访韩为中韩关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供了新的契机。未来中韩关系要想进一步保持发展势头,需要在双边层面上增强沟通与合作,半岛层面上扩大交流与共识以及地区层面共同为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从而开启中韩互利共赢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0.
The private nature of corporate actors does not necessarily preclude them from contributing to public interest. When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genuine public motivation are favorably aligned, corporate actors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can also drive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s. For a private corporation,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inherently entails crossing not only the public–private boundary but also various policy domains. This study formulates five propositions to characterize the cross-boundary strategies of corporate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a distinct form of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in a developing authoritarian state. The case study of mobile healthcare payment innovation in China finds that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 used a series of cross-boundary strategies adeptly that eventually made the innovation not only adopted in one locality but also rapidly diffused nationwide. These strategies were not used in isolation or in a pure stepwise fashion but appeared to be recursive and interactive, suggest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corporate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in a multilevel governance system. More studies could be done to further examine strategies and processes of other forms of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in various national and sector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