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2篇
法律   185篇
中国共产党   42篇
中国政治   148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20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辖区内以老年人为诈骗对象的刑事案件,提出预防和查处此类案件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模拟教学法适用于行政管理中普遍的、经常运用的操作性很强的行政管理活动,是针对行政管理中复杂、疑难、久拖不决的问题。模拟行政听证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的观念,又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的能力。模拟行政听证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环节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倪征(日奥)(1906-2003),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之后留学美国,获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并受聘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荣誉研究员;回国后在大学教授法律课程,兼做律师;1945-1946年再赴美英进行司法考察;1946年以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的身份参加东京大审判;1956年出任中国外交部顾问;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他多次作为代表出席国际海洋法大会;1981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198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际法院法官.  相似文献   
4.
证明标准理论中的“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是基于相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和相同的现实时空 ,所以在操作层面上得出相同的证明标准是必然的。“客观真实说”与“法律真实说”都趋同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诉讼证明标准 ,则源于诉讼价值论上的趋同。  相似文献   
5.
最高额抵押权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具有积极的价值功能.但最高额抵押亦有其弊端,如设定巨额的最高额抵押,致抵押物价值不能充分发挥;或债权人不与债务人正常交易,使债务人经济活动自由受限,因主合同备案存在瑕疵最高额抵押权实现不了等.完善我国最高额抵押立法应明确规定最高额抵押确定请求权制度、减额请求权制度和消灭请求权制度;以立法形式规定综合授信合同及其他带有约定决算期的框架性合同可以作为最高额抵押合同的主合同进行登记备案.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第114条规定拟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鉴于该罪在立法上并无明确的构成要件,因此,有必要时该罪的构成特征及司法认定进行分析探讨,以有助于司法机关正确运用本罪。  相似文献   
7.
对于物权公示究竟是物权权利的公示还是物权变动行为的公示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有助于确定物权公示制度的内容和范围,界定物权公示制度的概念,确定物权公示制度在物权法中的地位、物权公示是否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以及物权公示的效力。一个完善的物权法体系至少应具备基本的原则、全面的制度及应变的机能。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胡汉文化交流并融合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曾在中原地区风行一时 的胡舞和胡服,反映出唐代胡汉文化交融而产生的文化习俗和社会风貌。唐代士大夫喜好诗 乐,寄情歌舞,因此对当时流行的胡乐、胡舞与胡服多有记载,从而使我们看到舞与乐不相 离,舞与服不可分,乐、舞、服各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关于"法律"一词是如何使用的,在中国的康熙时期和孟德斯鸠时期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之间存在间接而又重要的联系.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并且深入理解"法律"一词的"世界流通"问题,进而从新的角度理解中西法学关系.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对近代这段历史研究有着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0.
传统被害研究范式认为,犯罪之因和被害之果是一种有序的联系,在因果之间完全可以用逻辑推理作为沟通桥梁。但逻辑不是万能的,在刑事法领域中,刑事疑难问题单纯凭借对法规则的逻辑适用并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还应当正式引入实证研究方法从被害人和被告人两个角度进行经验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