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6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274篇
工人农民   138篇
世界政治   226篇
外交国际关系   828篇
法律   3033篇
中国共产党   975篇
中国政治   2522篇
政治理论   532篇
综合类   29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497篇
  2011年   805篇
  2010年   990篇
  2009年   1074篇
  2008年   1072篇
  2007年   1196篇
  2006年   1256篇
  2005年   953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398篇
  2001年   352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41.
张遂  雷建国 《行政与法》2007,1(9):84-86
国家刑罚权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保证人权,也容易侵犯人权,因此必须以宪政的精神对刑罚权予以规制,特别是要以正当法律程序对其规制,使刑罚权更加谦抑、更符合人道性,这也是契合宪政之道的。  相似文献   
142.
一、试论“三化”(一)问题中的“三化”:综观我国20年的普法宣传教育,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着不足。本文认为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普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观念和认识程度存在淡化。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程度高低不一,直接导致一些地方、部门落实普法规划的效果参差  相似文献   
143.
略论经济法的宗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关于经济法宗旨的研究状况 各国学者以往多把经济法的宗旨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或概念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他们常常通过经济法的宗旨认识经济法的概念,或者直接把前者引入后者之中。这在德、日学者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德国“集合说”的代表人物努斯鲍姆(Nussbaum)认为,经济法就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或集合;“组织经济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密特(GoLdschmidt)认为,经济法就是为了改进生产而规制交易经济和共同经济的法;日本著名经济法学家金泽良雄则认为,经济法的宗旨是以社会协调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循环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困难,经济法就是以“国家之手”代替“无形之手”来对经济运行进行社会协调的法。  相似文献   
144.
145.
张杰 《理论学刊》2006,2(4):23-26
社会的发展变化终究要以一定的社会结构体现出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两次重大变迁,而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转变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在社会分化与社会结构重构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状况事关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质的飞跃,完成了执政思维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6.
由于软件著作权本身的专业性,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笼统、原则或者缺失,且鲜有成熟的案例可资借鉴,理论研究也相当薄弱,因此,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司法实践不免面对着诸多难点。近年来,安徽省法院审理了一批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实体方面,采取“创作主义”  相似文献   
147.
许可的设定是行政许可制度的源头和基础。它以立法的形式宣告了国家对公民权利领域尤其是许可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的合理侵入,因而设定行政许可应至为慎重,在许可的设定中应保护许可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8.
张丽珍 《行政与法》2007,(11):42-45
公务员精神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公务员精神作为公务员的价值信念,指引、评价和规范公务员的行为,体现着公共行政的精神和行政文化的价值观。通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公务员可以准确把握其角色的特殊性内涵,理解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这些特质。社会角色赋予了角色承担者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往往通过职责体现,包括责任和义务,担当职责是角色的必然要求。公务员要出色地完成其职责,合作是最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沿着角色把握、职责担当、合作定位这一伦理路径,公务员精神的公共性、正义性、廉洁性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9.
张燕强 《法律科学》2007,25(3):97-104
票据金额变造的发生,不仅破坏了票据的交易安全,而且严重影响了票据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功能,导致票据效力的实质与形式发生异化,并由此产生票据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复杂化.对票据金额变造问题的合理处置关系到票据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由于现行法律规则与司法解释存在一些实践中的盲点,如何从规则及操作层面上进行必要的矫正与重构,使各项规则相互衔接,并具有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50.
中宣部原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李之琏在《共和国重大事件决策实录》一书中撰写的《丁、陈反党小集团案的内情》,披露了当年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反党小集团”的经过和内情。他在文章开头写道:“我作为处理这个案子的参与者,冤案的知情人,有责任将内情公之于众,留给后世。”19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