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一直以来,国际海洋制度的变迁呈现出以传统霸权思想为主导的排他性、扩张性和无 序性特征,形成从内到外的诉求表征和自上而下的需求导向,最终达到以理性选择和规范性约束并 重的制度演变。制度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对优化制度应对全球性问题和促进集体行动有 着重要意义。该理论以反向路径研究个体对制度本身的影响,着重讨论制度形成的起源,强调类似 于理性主义的选择过程,打破了关注制度对个体的约束和协调效应的定式思维。探索以制度困境、 设计过程和设计特征为主的要素分析,强调理性主义之外的规范性、关注要素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 横向效应,从宏观的角度解释推动国际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可以为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借鉴。  相似文献   
22.
中国实施全面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包括:将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1与整体落实2030议程有机地联结起来;分两步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1;在国内进行全面的社会动员;加强跨领域政策协调和调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中国将全面消除贫困作为落实联合国2030议程的重点及早期收获,可为世界树立榜样和提供借鉴。中国十分关注扶贫开发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促进,以及将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与落实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实践,这将为超越发展目标之间的"筒仓结构"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3.
当前,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以宏观视角为主、微观研究较少。从微观视角来看,全球治理的主要行为体的观念决定着议题设定的演化方向,治理主体的行为则通过制度设计影响着治理的路径平衡。把这四类因素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变量,对于思考彼此间的内在逻辑和进一步思考国内层面的因变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由于俄罗斯与北约对合作目标的互惠性认知虽有差异但在战略目标上基本一致,同时从绩效来看,双方各有所获。但双方对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地缘战略空间的争夺,特别是俄罗斯用楔子战略和2010年新版军事学说对抗北约东扩,同时,双方对各自在未来欧洲安全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定位也不同,因此,俄罗斯与北约的伙伴关系将是脆弱的,但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25.
祝鸣  周玉渊 《国际展望》2014,(3):144-148
2014年3月17—18日,"第六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与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更安全世界"组织联合举办。来自中国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非洲经济事务委员会、非洲联盟委员会,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肯尼亚非洲和平论坛、第三世界网络非洲分部、南非冲突转型行动支持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6.
海洋治理中的制度设计:反向建构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国际海洋制度的变迁呈现出以传统霸权思想为主导的排他性、扩张性和无序性特征,形成从内到外的诉求表征和自上而下的需求导向,最终达到以理性选择和规范性约束并重的制度演变.制度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对优化制度应对全球性问题和促进集体行动有着重要意义.该理论以反向路径研究个体对制度本身的影响,着重讨论制度形成的起源,强调类似于理性主义的选择过程,打破了关注制度对个体的约束和协调效应的定式思维.探索以制度困境、设计过程和设计特征为主的要素分析,强调理性主义之外的规范性、关注要素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横向效应,从宏观的角度解释推动国际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可以为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7.
叶青 《国际展望》2010,(1):37-45
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人文外交的提出适应了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是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人文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对建国以来外交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形势的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回应,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外交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战略性和总体性,它服务于中国的总体外交大局,在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应该以构建崛起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价值观为己任,在参与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8.
巴厘路线图出台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格局酝酿着深刻变化。进程将尽的哥本哈根谈判也面临大国关系复杂交错的分化与组合。其间中美经由碳外交建立起来的双边协调和互动关系,促使美国试图争取掌握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格局的主动权,亦促使中国试图继续赢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均势。我们必须对中美共治的幻象有清醒的认识,警惕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绑架中国。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格局不可能适用中美共治的模式,而会通过大国之间的合作,促进多边协调的框架机制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29.
在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复杂化的背景下,俄罗斯和朝鲜显著增强战略互动的频次和范围,并提出构建“全方位”关系的目标。俄朝构建“全方位”关系的驱动力包括秩序认同、战略契合和角色定位三重逻辑。在秩序认同方面,两国具有相似的孤立环境和国家安全威胁感知。在战略契合方面,俄罗斯的“东向南下”战略布局与朝鲜的反霸权、反干涉斗争政策轨迹相互交叉。在角色定位方面,俄朝存在互为支点、安全协同与需求互嵌的自我定位。从俄朝构建“全方位”关系的外溢效应来看,两国间更为积极和全面的战略合作,可能强化东北亚地区现有安全困境的复合性,导致域外国家制造的“冷战叙事”加速回归,并进一步增加解决朝核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注意的是,俄朝构建“全方位”关系仍面临互惠关系的脆弱性、利益纽带的单一性以及追求“三角联动”的路径陷阱等结构性短板,导致其在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0.
2023年3月21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系统阐释了在双边和多边、全球和地区等层面全面深化战略协作的重点领域与共同任务。《联合声明》基于对中俄关系历史逻辑、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为中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并引领时代潮流指明了目标与方向。《俄罗斯研究》编辑部特别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深入探讨中俄关系的历史逻辑、相处之道、内生动力和世界意义。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得益于两国领导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睦邻友好”、“平等互利”、“战略协作”为原则,探索出“平等互信”、“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大国相处之道,提供了新型大国关系的示范。中俄关系是有内生动力的大国关系,以高层交往为战略引领,以政治互信保证行稳致远,以经济互补助力合作与发展,以人文交流深化传统友谊的社会基础。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俄关系的影响已超出双边范畴,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前途命运至关重要。中俄都是全球性大国,又互为邻国,睦邻友好,持续深化战略协作,有利于国际形势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