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7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5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大国崛起的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面上看,历史问题是当前中日关系紧张的焦点。但实际上,潜伏在历史问题背后的中日安全困境才是导致双边关系出现重大战略性变化的真正根源。中日间安全困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大国崛起背景下的结构性原因,如不加缓解很可能成为两国走向冲突的诱因。缓解或跳出这种局面的途径,在于培育和形成东亚区域安全共同体。这一途径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有着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欧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是大西洋两岸在冷战期间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动力,但是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逐步酝酿演变。其深藏着的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将不断地在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上体现出来,欧美关系的重建将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苏联共产党的消亡是20世纪末世界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尽管很少有预言家能够判断这一突发的历史事件,但在苏联解体之后,各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们都对苏共垮台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苏共自身的历史、现实方面因素,以及苏共基层党组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并试图通过这种研究总结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强制外交(coercive diplomacy)与竞争、合作、战争等现象一样,都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西方学术界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威慑理论的同时,更重视对强制(或者说威逼compellence)外交的理论研究.鉴于美国在后冷战时期频频使用强制外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国自身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运用强制外交的内在需求,中国学术界已经启动对强制外交的研究,但出于在国际关系中对武力运用持谨慎态度的考虑,研究得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15.
李冠杰 《学理论》2012,(1):40-4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奇葩,它使落后国家短期内走上工业化道路。面对苏联社会中的严重矛盾,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开辟新局面。他在苏联尚未作好改革准备的情况下,短期内进行全面改革,最终无力控制局势,导致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6.
城市外交是中国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进程的开启,需要更好地发挥城市外交在总体外交格局中的战略性作用。首先,中国的城市外交奉行互利共赢、求同存异、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倡导的合作观、义利观和民本观相契合,其核心功能是提升国家的外交能力,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为国家融入国际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城市外交与国家战略相对接的路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城市交往,自下而上地夯实大国关系的社会基础,使有关城市成为特定方向或领域外交的重要依托,并与相关国家城市共享发展成果和治理经验,以此来配合地域外交或整体外交;二是通过全球问题的应对、领域规范的创建和国家形象的传播,推动中国全面融入全球体系,拓宽领域外交的维度。再次,提升城市外交的战略地位需要机制保障,探索一个中央与地方协同、部门统筹、政民互动的城市外交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外交的潜力。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进程中,需要城市外交携手并进,不断丰富中国外交的手段与内涵。  相似文献   
17.
孙溯源 《当代亚太》2011,(3):27-39,26
亚欧会议的制度匮乏源于成员中缺少强势主导国及其创设的国际机制。当前亚欧合作面临三大主要矛盾,即共同威胁上升、力量对比改变和新成员的加入。亚欧对跨区域合作的需求增加,同时合作的难度也在增大。亚欧合作需要在更新议题、调整合作的方式和方向等方面不懈探索以保持活力。为在制度短缺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合作,亚欧仍适合遵循以开放和自愿为基础的弱机制模式,并需要依靠亚欧双方主导性力量加强多边协调,以务实的态度优先在低政治领域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3)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所著《苏联行为的根源》成为美国决策者研究对苏政策的重要参考。二战后美苏没有携手共建世界最终走向冷战。今天,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如何看待"中国行为的根源"是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基辛格是分析这个变量的代表人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认为,没有可兼容的价值观的赤裸裸的权力的均势是脆弱的。延续这样的逻辑,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探讨了中美两国价值观兼容的可能性。美国决策者应当注重中国行为的这一根源,避免《克劳备忘录》中的错误,与中国共建世界。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从1986年以来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开发性扶贫计划,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我国农村剩下的未获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是缺乏正常的劳动能力或基本生存条件的。要解决这些人的温饱问题必须变扶贫为低保,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不是绝对地不要扶贫,低保和扶贫应同时存在并力争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近来“新冷战”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新冷战是一种围绕利益、势力和权力的国际性遏制、对峙和对抗。尽管俄美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目前的冲突具有某些冷战的特征,但新冷战并没有发生,也并不表示世界已经进入新冷战时代,或新冷战必然发生。同时,新冷战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从总体上看,近期内中美俄关系发生剧变或陷入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危机的发生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