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38篇
各国政治   38篇
工人农民   3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3篇
法律   84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3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Lloyd E. Eastman suggested that,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 and of its political traditions, it is perhaps one of China's tragedie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at, in the quest for a viable political system, attempts had been made to erect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Is Eastman's statement too pessimistic? And why has the tragedy recurred? This paper trie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y examining some major events in the Chinese search for democracy.  相似文献   
392.
Over last twenty years, Chinese scholars have paid growing attention to the topics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and European welfare states. These researches have been motivated less by the learning of the Europe than to learn from Europe for the sake of Chinas reform. The intrinsic inward-looking drive on the part of Chinese researchers is attributable to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research approaches between the counterparts in China and in Europe.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main issues discussed by the Chinese researchers on European social policy during past twenty years while casting some lights on the most recent developments as well.The Chinese version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 no.1, 2003. Translated by Ma Jisen, edited by Zhou Mu  相似文献   
393.
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企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是国企改革的任务仍未完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垄断企业改革任务艰巨;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只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企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394.
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以及国家利益需求的扩容使海上通道安全成为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对于中国,海上通道的意义已经从初期强调能源运输安全发展到综合性海权利益的保障,关注重点也从"马六甲困局"的破解扩展到多点多线的谋篇布局。建设海权是中国的强国之路,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是海权建设的关键性议程,而战略支点的打造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应以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依托,借鉴古代历史经验,结合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投资、港口建设的布局,分类型、按步骤地将重点港口打造为本国的战略支点,其中,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应该成为优先选项。中国应兼顾经济与安全利益,加强对两岛重点港口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划定工业园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冶炼、造船等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使这些港口兼备商用与军用功能,可为中国船只和海上力量提供后勤补给,助力中国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和掌控关键性航道。  相似文献   
39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以保护自由通航为由逐步介入南海的争端,并将此作为实现其亚太战略的一种手段。美国的介入对中国南海主权权益的维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危及中国战略安全利益,增加中国收回南海主权的难度,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中国政府坚定地表达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并采取了切实措施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加强与东盟的战略沟通和战略互信: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396.
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形成时期,胡锦涛提出了加快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战略;在2007年10月至2012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时期,目标方向、基本要求、政策导向、工作重点、战略关键等诸项战略思想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和发展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十年来,我国推动转型发展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397.
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其公共性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本质。在社会建设中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仅能够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而且能够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促进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应以补偿性公正原则妥善解决弱势群体在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社会管理创新是实现社会建设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应以人性化和柔性化的姿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中心环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398.
文章以北京市为研究个案,对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制度进行分析,发现以地方政府为主进行的养老保障统筹直接弱化了社会保障的城乡分割,但强化了养老保障的地区间分割。虽然在地区内缩小了城乡福利水平的差距,但实际上是加大了地区之间养老保障收入的不平等。这种“福利地方”意味着社会保障在国家范围内的“碎片化”状态的持续,将会对一个地方的人口规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及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99.
张军  贾栋 《中国发展》2013,13(3):44-51
成都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引发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和效仿,河南省土地改革饱受争议。河南省在实施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省情对农村土地使川制度相应进行了改革,在全面分析成都土地改革成功背后的逻辑,以及与河南省农村土地改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该文对土地收革本身和与之相关的真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改革提出了提高农民在上地增值收益中分配比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设、破除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发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00.
李赞 《时代法学》2013,11(4):92-98
国际法是以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国际法律体系。实现和平的使命是国际法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重视国际法的制度和组织建设,但忽视了实现和平的心理因素。深受康德永久和平思想影响的现代国际法体系也偏重于法律制度和国际组织的建设,对人类内心和平的建设重视不足。虽然一些国际法律文件和个别国际组织已经意识到了内心和平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并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显然还是很不够的。真正的永久和平只能从人的内心开始实现。国际法应该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有国际法制度和国际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类内心和平的宣传和建设。这是国际法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