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国际体系正在加速转型,其主要标志是:中国和平崛起、9·11后的反恐战争、一种新的超越意识形态及战略竞争的大国双边合作关系正在全球范围内成型.但目前的国际体系仍然是西方盟国掌握主导权,在双边同盟和八国集团与中国之间有一条或明或暗的战略分界线.中国与西方大国既有广泛的合作;又有各种分歧和战略性的竞争.东亚区内多层次、多形式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在加强,新的地区秩序正逐步显现,中国的繁荣与富强依赖于构建良好的周边关系.  相似文献   
22.
<正>基辛格最近出版了一部新书——《世界秩序》(World Order,Penguin Press HC,2014)。前不久我与基辛格会晤,他表示目前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世界秩序。基辛格认为,目前的世界秩序是西方秩序和非西方秩序两种。他提出三点:首先,一直以来都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的西方秩序,现在非西方也要参与和塑造一个世界秩序,西方秩序能否承受非西方秩序的介入,这是一个问题。其次,美国历来是世界秩  相似文献   
23.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一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14年6月27日的决定:免去姜伟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职务;任命陈政高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14年6月27日  相似文献   
24.
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贝卡利亚在26岁时就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的惊世之作,并名满天下,之后,被人们推崇为现代刑法学之鼻祖。文章分析了影响贝卡利亚取得学术成功的种种因素,以及当前中国法学研究生在学术成长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将有助于中国法学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主张。  相似文献   
25.
<正> 生命权是人权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因此,讨论人权不能不涉及以剥夺生命权为内容的死刑问题.某些国际人权组织甚至以死刑的存与废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权状态的尺度.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认识死刑存废与人权保障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尖锐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废除死刑观点的是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切撤雷·贝卡利亚.他根据社会契约论,论证了死刑的非正义性和不必要性.贝卡利亚认为,人们最初在订立社会契约的时候,只交给公共当局一份尽量少的自由,这里当然不包含处置自己生命的生  相似文献   
26.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5):159-159
石剑在《上海警苑》2005年第2期上撰文,首先介绍了贝卡利亚关于刑罚的心灵的一段著名的论述。“刑罚愈是残酷,人们的心灵亦愈是残酷无情,这正如同液体一般总是要和它周围的物体处在同一水准上一样。”“为了达到刑罚的目的,只要使从刑罚中得到的害处超过犯罪所得到的益处就够了。凡是超出这个范围的,都是多余的,因而也是残暴的。”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重刑主义,其思维方式是简单化的:认为刑罚愈重,愈严厉,震慑力就愈大,人们就愈不敢犯罪。其实,刑罚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贝卡利亚都是刑罚谦抑主义的倡导者。他强调刑罚必须有度。  相似文献   
27.
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贝卡利亚深受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理论依据几乎都能在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及其先驱们的著作中找到原型。贝卡利亚16岁时就已进入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20岁左右毕业,在26岁时就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的惊世之作并名满天下,被人们推崇为现代刑法学之鼻祖。虽然《论犯罪与刑罚》仅有6万多字,42个短小的故事,但它首次系统地提出了  相似文献   
28.
悲剧总是贯穿着一种民族的苦苦求索的理性意蕴,而这种理性意蕴就是一种民族精神,其本质特征引导着人对自身的本质及生存环境的深邃思考,从而在相当层面上让人们在悲剧的气氛中注意到善与恶的伦理观照.程婴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痛失爱子和育孤的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成就了他的壮举,唤起了人们对审美主体的崇敬;考狄利亚在苦难与不幸的展示中,以个性酿成的悲剧,揭示生命存在的根据,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对人类命运的无限关切,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9.
陈科宏 《法制与社会》2013,(23):291-292
在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死亡罪名,使公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在死刑的废除问题上。本文将结合贝卡利亚在《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关于废除死刑的观点,对当下中国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0.
《法治研究》2006,(4):63-64
上诉是每个犯罪嫌疑人法定的权利,允许犯罪嫌疑人上诉,不但有利于更好的查清案件的事实,更代表着法律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对于死刑案件来说,上诉更是不可或缺。如果死刑一旦执行,罪犯从此就在肉体上被永远消灭,即使以后发现存在错误,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反对死刑的重要观点也类似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