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正>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是文化长期塑造影响的结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存在着人类生活中一种影响制约我们思想行动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自信和强大软实力的表现。文化自  相似文献   
62.
赵璐 《学理论》2013,(24):53-54
老子以"无为"、"无事"、"无欲",一向给人以消极避世的印象。所谓"无为"、"无事"、"无欲"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他自己只是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反对强作妄为。事实上,老子是非常积极的、有为的、入世的,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63.
张永华  李彦武 《求索》2007,(6):56-57
中华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弹性和张力,在前轴心时代背景下,这种文化的哲学源头可归结为《易》。《易》的因顺执守、通变包容和贴近人性的人文内涵,奠定了中华文化后世的儒道对立互补、刚柔相济的韧性特质,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并形成张弛有度、兼收并蓄的最有生命力的韧性和平文化。  相似文献   
64.
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性格根源的儒道两家,以互补的形式始终并存于士人的理想之中,共同完善着士人的思想性格。“儒道互补”对于士人的人生理想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揭示了儒道两家何以形成互补的思想根源,并论述了“儒道互补”的价值观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5.
儒道互补框架下个体对集体既依赖又疏离.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将个体牢固地限制在家族的谱系之中,使之丧失掉自己的独立性,成为依附性的存在;因为个体必须依靠家族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在集体的优先性上出现了先小后大的阶差式倾向,并由此导致集体认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道家思想鼓励个体在精神上脱离儒家社会的等级束缚,从而加深了个体对集体的疏离与超越.构筑现代公民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的批判与扬弃.  相似文献   
66.
中国古代社会贤哲对“理想人格”建构体例皆有颇为系统规范的迥异诠释,盖乎儒家推崇入世有为、道家崇奉无为而治、佛家尊崇遁世圆融。为此,现代国人理应弘扬爱国敬业的责任、忧患、使命意识且自觉抵制享乐、拜金、利己主义等生命戕害而在日趋机变的演绎趋势中奉献自己的心力才智,从而建构出契合贯通着华夏传统文化精髓旨归的人格情韵。中国古代社会贤哲对“理想人格”建构体例皆有颇为系统规范的诠释.儒家文化推崇“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道家文化崇尚以游入“逍遥无待”境界的“真人”为其理想人格形象;佛家文化信奉“众生度尽方成正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萨慈悲般的理想人格典范。为此,中华儒道释文化在国人的人格涵养苑囿的意蕴营造概不雷同.即儒家推崇入世有为、道家崇奉无为而治、佛家尊崇遁世圆融而各自富含着韵味隽永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67.
吴林桦  郭线庐 《求索》2013,(7):119-121
儒家的"比德"说,是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看自然现象,是自然的人化;道家的"畅神"说,是通过人与自然合一即人的自然化而达到"悟道"即精神无限自由的境界;禅宗的"见性"说,认为山水是佛性的映照,观照山水即体味"佛性"亦即是禅悟的过程。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68.
李丹 《学理论》2012,(3):108-109
从中世纪波斯两位作家海亚姆与萨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子。这种文化相似性的出现不是偶然,个体思维发展的共同之路、现实政治的被动引导以及两国文化的客观交流等,均导致了文化相似的必然性。这种文化相似性也是全球文化共通、人类文明共享的前提。  相似文献   
69.
儒道哲学各有千秋,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史中,一度形成对峙局面,既碰撞出争辩的火花,也融合了彼此的交集.同是时代的产物,儒道思想互有影响,相辅相成,在互补中演进发展,推动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两派自身也不断走向成熟,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70.
刘邵作为名理学家的代表,他专注于建设控名责实的人材学体系,以《人物志》为代表,其内容兼综儒道名法各家思想,博采众长。其综合名实的思考援道入儒,体现了儒道融合的时代思想潮流。通过对《人物志》作者的生活年代和成书年代及思想的考察,并与王弼生活年代以及王弼思想相比较,说明《人物志》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且会通儒道,是为魏晋玄学诞生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