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各国政治   40篇
工人农民   171篇
世界政治   2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2篇
法律   1237篇
中国共产党   1418篇
中国政治   2097篇
政治理论   702篇
综合类   98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549篇
  2012年   616篇
  2011年   703篇
  2010年   744篇
  2009年   459篇
  2008年   629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法官不得以事实不清为理由拒绝对案件作出裁判。法官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应首先适用立法规定来解决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当法无明文规定时,可根据举证的难易程度、证据的远近距离或是否有助于损害的预防与救济等价值因素,在合理范围内,根据公平原则、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自由地处理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之间的配置。  相似文献   
32.
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及其中国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社会均衡”是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以及心理与社会动态均衡的角度把握人。采用这个理论对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该理论在几个方面与许氏的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从人的“相互性”出发把握人的特点相一致;重视亲属集团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许氏在参考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概念,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主要基于西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应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3.
释均 《时代风采》2010,(15):1-1
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透露,目前全总正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工资条例》。今年全总将投入1000万元在10省市试点聘用专职工会人员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今后职工加班工资、奖金分配、福利补贴和薪酬制度设置等应纳入到协商之中。  相似文献   
34.
梁淮平 《群众》2007,(4):67-68
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分配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性质,又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要素不断加入生产,单一的按劳分配已不能全面反映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35.
为推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的深入开展,由西南政法大学主办、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和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政府责任与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0日至21日在重庆君豪大饭店隆重召开。会议收到  相似文献   
36.
社会保险对侵权救济的影响及其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嘉 《中国法学》2005,2(3):90-97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促进了损失承担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对职业伤害的赔偿经历了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再到工伤保险的过程,社会保险的出现对侵权行为法的适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保险和侵权救济的功能不同.在填补损失方面两者也存在差异。应当在扬长避短和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原则下协调社会保险法和侵权行为法的关系,以期在一种最佳的制度协调中实现对公民的救济和保护。  相似文献   
37.
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的重要问题,也是能否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吸取先进地区的经验,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既注重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高经济效率,又妥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好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实现效率  相似文献   
38.
39.
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批驳了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和非生产要素或非经济要素也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的错误本质。借助于“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理论渊源,进而完成对私营企业主参与利益分配的性质分析。  相似文献   
40.
辩证法视域中的利益差别与均衡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艾青 《唯实》2006,(1):3-6
运用辩证思维科学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群体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博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思想前提。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利益差别,在质上应该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合理合法的,在量上应该是适度的。通过多元群体的均衡博弈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