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0篇
法律   328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75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正> 一、诉讼的双方提起诉讼的一方叫做原告,亦即控告人;被提起诉讼的另一方叫做被告。上诉的一方叫做上诉人;另一方叫应诉人,或叫被上诉人(在某些案件中,分别叫做"申诉人"和"应诉人")。一般说来,由上诉法院决定公开发表的案卷中,原告的名字放在前面,被告的名字放在后面,而不管哪一方是上诉人,哪一方是应诉人。因此,"Smith  相似文献   
392.
目前,在对婚姻家庭、邻里关系以及人身轻伤害类案件的审理中,山东一些地方法院以“法官后语”的形式代替“判决书”的做法非常流行。旨在法理之外,对当事人进行劝谕教育和道德感化。虽然这样的“改革”被媒体称赞为彰显了司法的适度人文关怀理念,但笔者对此“改革”的合法性却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93.
判决书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判决书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对案件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结论。判决书的实质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对具体案件所作的权威性结论,是人民法院对某一案件行使审判权的结果,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在各国的诉讼实践中,判决书的制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地位。然而,对于判决书制度,我国的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至今仍缺乏必要的深入研究。对判决书的法理分析得尤为不够。这种理论探讨上的匮乏与不足,在实践中已造成了一些不那么美妙的后果。判决书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94.
实质刑法解释合理实现的程序性论证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解释是研究中国刑事法治形成的重要题域。以程序与议论为双轨的实质刑法解释论是超越主观主义解释论与客观主义解释论之争的第三条道路,它通过程序与议论、对话与论证在交谈意义的合理性上来实现刑法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取消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刑法解释主体的地位,废除《刑法》第306条规定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取消法官错案追究制,建立判决书说理制度,都是围绕如何构造一个平等、自由、不受强制的议论场域而设计的程序规则,以保障实质刑法解释的合理实现。  相似文献   
395.
韩红俊 《河北法学》2006,24(9):117-122
从我国现行不同审级法院的职能混同和民事判决书改革存在的弊端出发,探讨法院之间纠纷解决到规则之治的职能分工与民事判决书改革之间的关系,指出不同审级法院的民事判决书应与之相对应的裁判事项、阶段性的诉讼目的和预期受众相一致.  相似文献   
396.
7月17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波罗镇山东煤矿和波罗镇樊河村发生群体性械斗。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斗殴事件。看起来并不复杂的矿权纠纷案,经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省高级法院裁定,至今仍得不到执行,致使价值数亿元的集体财产归于个人名下。面对生效的判决,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协调会,以会议决定否定法院判决,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前不久,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表示,行政部门不能干扰生效判决的正常履行。  相似文献   
397.
亚生 《法庭内外》2010,(9):20-22
肇事车车主将被害女子撞成高位截瘫后,赶紧将此前购买的两套房产无偿转让给了两个女儿,并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当受害女子的父亲拿着法院判决书向其索要近200万元巨额赔偿金时,肇事车主以无财产可赔偿为由,拒不执行法院的生效判决。  相似文献   
398.
朱文雁 《青年论坛》2010,(5):97-101
法官在判决书中对于法律的适用和法律事实的认定,需要运用言辞性的法律修辞进行法律论证和叙事:一方面,结合具体的案情语境,对抽象法律原则加以准确的解释,对模糊的法律概念加以释明,对僵化的法律规则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将社会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抽象出的事实之下,借助说服因素所带来的情感认同、经验认同、法律认同。这在法律规范相对僵化、不确定,法律原则具有概括性,事实具有言辞依赖性的场域下,对于增强法律论辩和判决语言的说服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9.
“被告人何国荣犯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日前,苍溪县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庭审了该县乡镇供水总站东溪中心供水站原站长何国荣违纪违法一案。随着当庭法官手中的一纸判决书宣读完毕,等待何国荣的将是冰冷的铁窗生活!年过花甲的何国荣为何身陷囹圄?这源于他“锲而不舍”苦苦寻觅的一条“信访路”。  相似文献   
400.
“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打官司,基层法官不能图简单,下个判决书就算完事。许多老百姓根本不懂法律,但他们多半懂道理,要用他们接受的方法,解开他们的‘心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