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60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杨中万 《学习导报》2014,(17):26-27
穷则变,变则通。36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以传统的血书方式签订了一份协议:自主打破集体统一经营模式,迈出包产到户第一步。这一份协议,看起来十分简陋,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不仅带来了小岗村第二年粮食的大丰收,也标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原始起点。36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政府到市场的一系列持续改革,短时间内使中国迅速摆脱长期以来的温饱困扰,奋起直追直至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82.
正改革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这个社会在各种动力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管原来主张什么,社会纲领是什么,它总要有一些新的事物出来,对于这个部分,无论是老30年还是新30年,都是有的。另一部分就是社会当中冒出一些新的东西、新的权利,如何使其合法化,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说,改革就是解决新事物的合法化问题。比如农村的包产到户,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但是一直不被承认,是1981年以后才真正承认的。那么我相信其他方面的变化也是这样的。其实到社会基层去看一看,什么做法都有。问题是哪一部分被纳入到国家的合法体  相似文献   
83.
韩钢 《党建》2010,(2):54-55
1997年10月10日。万里同志接受有关单位、学者、记者的联合访问。以下即是这次谈话的部分内容。 我一般是不接见记者的,因为已经离休了,我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到处去发表议论。但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起点,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段历史中的一件大事。仔细研究这一段历史,写清楚这一段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作为主要当事人之一,我破例同意和你们谈谈。  相似文献   
84.
齐霁  王云 《党史博览》2013,(5):22-24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与毛泽东之间曾经产生过多次分歧。陈云是个有言必发的人,尤其是对待党的工作。针对不同的情况,陈云采取了不同的进言方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直言规劝、委婉进言和迂回战术等,仅从这几种方式的运用中就可以看出陈云进言的艺术性。直言规劝"大跃进"期间,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被定为1070万吨,而1月至7月累计钢产量只有370万吨。8月举行的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以钢为纲,全国跃进"的方针,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并提出1959年钢  相似文献   
85.
新时期的包产到户,源头并不是在小岗村,而是多点开花;从时间上看,新时期的包产到户是改革开放前包产到户“三起三落”的延续,总之,包产到户的兴起、推广和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凤阳小岗村是包产到户发源地的说法,只是新闻媒体宣传的结果,没有反映出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86.
阎长贵 《党史博览》2012,(11):54-56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在农村长期推行极左政策,大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一手高指标,一手右倾帽”,导致严重的“五风”错误(即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造成农业和畜牧业大减产,  相似文献   
87.
《团结》2014,(1):F0003-F0003
2014年1月,安徽。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调研组,就“农村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课题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在合肥市和肥西县山南镇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了解安徽省和合肥市改革开放35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等情况。调研组还前往中国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发源地——山南镇小井庄,实地了解了小井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做法和成效,并就一些具体问题与县、镇领导进行了交流探讨。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会见了齐续春一行。  相似文献   
88.
闵生裕 《共产党人》2013,(Z1):97-98
我的家乡闵庄位于毛乌素沙漠边上长城脚下的宁蒙交界地,这里地广人稀,虽说是个村庄,但住户分散,基本上是每隔一两里才有三五户人家,其情状大概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记忆中的闵庄最惬意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刚包产到户那几年,那时我早出晚归放牧,不是吹着竹笛,就是唱着欢歌。每到丰年,闵庄人津津乐道于自家打了几十袋糜子,挖了多少麻包土豆,自家的羊群在一天天壮大。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在闵庄的土地上无所不在,那时,我们真觉得自己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多年后,我一直怀念那犁铧翻起的新土,留恋那破土吐绿的新苗。后来,随着自然生  相似文献   
89.
他的名字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战役——农村包产到户联系在一起的,他所主持起草的“75号文件”和五个“一号文件”,为饱受争议的包产到户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中国农村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3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进程的老人,尤其不该被人们遗忘,他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幕后推手之一的杜润生。  相似文献   
90.
太阳辐射     
《求知》2004,(11):43-43
1982年1月,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不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