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蓝荫海 《传承》2010,(22):44-45
和曹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上中学时,在课本上读到话剧《日出》的片段,正好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曹禺先生的崇拜者,他讲得非常细致,不仅分析了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还将文学界对曹禺的评价作了概括性介绍。受到语文老师讲课的启迪,  相似文献   
52.
北京人艺的"白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并任教。那时我常去两个地方,一是新街口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二便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者是看那时不曾公演的外国电影,后者是看话剧。人艺就在王府井北,离位于棉花胡同的戏剧学院很近,更属于近水楼台。那时的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复兴的重地。同时期还有儿艺和实验话剧院等,但坦率地说,它们都无法与人艺兴旺的人气儿抗衡。人艺当之无愧成为那个除旧布新时代中国话剧的风向标。应该感谢那时候北京人艺的主要领导人曹禺、  相似文献   
53.
正1980年初春,乍暖还寒,时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在京西宾馆主持召开剧本创作座谈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会上,胡耀邦要求文艺工作者做到8个字——敢想敢干,百折不挠。那时候,我刚刚按照北京人艺的安排下到京棉三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准备创作。在那里,我发现了许多新型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但到底要不要通过文艺作品真实地反映出来,我有些犹豫不决。胡耀邦那番热情洋溢的讲话使我想法  相似文献   
54.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12,(23):33-35
"人还是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家庭,虽然有‘婚外恋’,别过分———毕竟话剧才是我们的唯一。"濮存昕来了。尽管已不年轻,尽管身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不变的是一身书卷气。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角儿如此亲和,却依然"范儿"十足。这不是个例,在他的同事身上,比如大  相似文献   
55.
郭泰金 《世纪行》2008,(3):36-36
195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湖北省话剧团建团55周年的历史上有一件难忘的事,值得记述。 1958年3月初,我们排演了根据湖北省发生的一件真实故事改编的话剧《刘介梅》。在武汉刚演了几场,便被奉调到北京演出。当时北京人艺,中国歌剧院正在演出《茶馆》、《茶花女》等名剧。而我们一个地方剧团带着仅用八天八夜边写边排的戏到首都亮相,自是忐忑不安,顾虑重重。  相似文献   
56.
阿庚 《党史博采》2009,(8):8-13
河北省话剧院根据著名作家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话剧《红旗谱》(鲁速、村里、亢克执笔)自1959年演出以来已整整50年了。该剧两进北京,五进天津,红遍大江南北,被誉为"富有中国气魄的一出好戏"。《红》剧在300多场演出中,曾被众多文艺名家热情赞赏,并有许多鲜为人知、意义深邃的较闻趣事。这里特刊发阿庚先生撰写的文章"话剧《红旗谱》与文艺名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7.
林兆华,天津人,1936年出生。戏剧圈里没人叫他老林林导或是别的什么,所有人,无论老少、级别,一律称大导。没人说得清为什么,但多半是因为这老头和他的戏。担得起一个大字。林兆华做导演。似乎从来没有过小一点的尝试,他的每一步动作都相当大——  相似文献   
58.
选择     
陈四益 《法制博览》2011,(16):65-65
北京人艺上演了一出小剧场话剧。没有剧名,请观众代为起名。这出戏根据一篇美国小说改编的,形式和以往不同,细论情节,就说来太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