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0篇
  免费   33篇
各国政治   218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0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78篇
法律   539篇
中国共产党   175篇
中国政治   326篇
政治理论   132篇
综合类   25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01.
季烨 《台湾研究》2014,(2):39-45
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是《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简称《两岸投资协议》)中体现两岸特色的重要制度创新之一。相较于传统双边投资协议中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而言,两岸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除了引入两岸私人投资争端解决方式,还规定了投资者与投资所在地一方投资争端的协调、协处和调解等多元化机制,实现了单方规定的协议化和国际实践的两岸化,从而有效降低了两岸投资争端的“泛政治化”风险。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两岸投资补偿争端的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02.
东盟争端解决机制自1996年正式形成以来,已历经1996年的《争端解决机制议定书》、2004年的《东盟促进争端解决机制议定书》和2010年的《东盟宪章争端解决机制议定书》三次变化。东盟争端解决机制的成因在于东盟区域一体化目标的推动以及“东盟方式”固有的制度缺陷。东盟争端解决机制的演进动因在于1996年的《争端解决机制议定书》缺乏操作性以及“规则导向”型争端解决机制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东盟争端解决机制的三次变革可在争端解决机制的价值走向、模式选择及修正时机上给中国构建区域经贸争端解决机制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3.
近年来,南海主权争端愈演愈烈,一些国家无视我主权主张,不断加紧对我国南海南部丰富的油气资源的侵蚀。本文从博弈论视角对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争端进行描述,分析南海争议各方油气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选择。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这一主张提出了十几年的时间,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学者们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原因。本文从非合作博弈论的视角阐述了这一主张未能得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实现这一主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周琪 《当代世界》2014,(7):29-33
<正>近年来,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一个热点问题。国际上许多人认为,南海是亚太地区最有可能爆发冲突的地区之一,而美国的南海政策是影响南海局势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因此,准确分析和把握美国的南海政策是中国制定有效应对之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5.
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与中东地区密切相关,其反恐行动更是为本已动荡的巴以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美国中东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巴以冲突的重要外因,反恐利益则是其中东政策变化的主要根据。随着反恐行动的后续发展,伊拉克成为反恐行动新的打击对象,中东的两大热点——巴以争端和伊拉克问题在反恐框架中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106.
南海问题的症结是南海周边相关声索国采取的"合纵连横"争主权战略与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相对立。同时,由于"搁置争议"原则与主权不可分割性之间的矛盾侵蚀了"共同开发"的基础,共同开发变成了"抢先占领开发"。本文试图从两个路径对南海问题分而治之进行阐述:其一是根据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在不同海域实施不同的治理管控模式,如"西沙—中沙—东沙模式"和"南沙模式";其二是对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及外交手段,打破相关声索国"合纵连横"的图谋以及大国"零和博弈"的历史逻辑,积极开发南海资源,确保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再被进一步侵蚀。  相似文献   
107.
刘万啸 《政法论丛》2012,(6):95-102
我国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一般都规定了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间投资争端的解决方式,尤其是晚近我国所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多数允许投资者将争端提交国际仲裁。但是,在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有义务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相应的环境规制措施,这些环境规制措施可能会损害或影响到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利益。根据双边投资协定,外国投资者可能会将这些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我国有可能被国际仲裁庭裁定为此对外国投资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面对新形势,我国必须重新审视双边投资协定中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争端解决方式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08.
CAFTA争端解决机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以CAFTA争端解决协议为基础,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比较研究,从《争端解决协议》的性质、适用范围(管辖权)、适用主体、具体程序、仲裁庭的组成和职能,以及仲裁机构,仲裁的公正性和仲裁裁决的执行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一种高效、公正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完善和发展我们目前的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9.
浅析近年来中外双边投资协定的若干特点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已签署的中外双边投资协定超过120个,仅次于德国位居世界第二。近期缔结的中外双边投资协定提高了外资的待遇标准,相对细化了间接征收和征收补偿的标准,规定了伞形条款,并全面接受ICSID仲裁管辖。尽管这有助于提高对外资的保护水平,但某些条款存在的问题为中国作为投资东道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10.
论新形势下钓鱼岛争端的解决策略——以法律手段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钓鱼岛之主权,有着充分的理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是中国对钓鱼岛争端的重大善意释放,然而时下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缔造的中日互信机制已面临困境。采用法律手段解决钓鱼岛争端势在必行,中国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将钓鱼岛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或司法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