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1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359篇
中国政治   308篇
政治理论   200篇
综合类   19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81.
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该社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此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审时度势、正本清源,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内容十分丰富,并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坚持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从而为不断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882.
在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价值是具有彰显旨归意义的重要范畴,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着唯物史观的理论旨归,深刻阐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致思逻辑,将理论的价值定位从逻辑自洽转向了生活实践,从而开启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全新场域。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从来都没有停留在"能够生活"的底线层面。从"能够生活"的理论指向到"美好生活"的实践旨归,不仅是理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且是理论价值的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活资料的日趋丰富必然构筑起价值诉求跃迁的实践前提,而价值诉求层次的跃升则充分彰显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83.
爆发于1923年的"科玄论战"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和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就人生观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在传统儒学信仰解体和知识阶层文化反思的时代背景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批判科玄两派的理论,证明唯物史观是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884.
唯物史观视域中,劳动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实质是"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促进,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新时代,劳动教育应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以"普遍劳动与普遍教育相结合"为内在要求,适应劳动新形态,培养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时代青年,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885.
《德国农民战争》是恩格斯推进唯物史观具体化的代表性著作。他从对16世纪初期德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水平的分析入手,详细地解读了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当时德国的特定语境中必然通过宗教斗争的中介形式表现出来的原因、具体形式及其发展过程。通过这种探讨,恩格斯既超越了单从宗教改革的角度来诠释德国史的传统阐释思路,又超越了小资产阶级左派历史学家仅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诠释德国农民战争的解读思路。把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与宗教、政治等要素的历史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放在具体的实践语境中来加以深刻的解读,是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具体化历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86.
关茜 《前线》2014,(3):57-58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携手撰写的第二部著作,是对《神圣家族》中所初步阐述的唯物史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态》内容共分两卷,每卷各包含三章。第一卷在批判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二卷主要是对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887.
从历史哲学的视角,唯物史观和文明形态史观这两种解释、构建人类文明的宏伟叙事,在理论上具有诸多相近之处。然而,这两种理论在本质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思想的截然对立,在一些具体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比较两者的理论异同,对于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8.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本质上就是探寻"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探讨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上。基于唯物史观形成的视角,系统审视"人的解放"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需要把握实现"政治解放"向"人类解放"话语转换的理论起点、破除异化劳动桎梏的理论关键、推动生产实践革命的理论核心三要素,并将其作为一个有机体内嵌于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中,实现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指向,推动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889.
890.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过程一样,科学社会主义也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形成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哲学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神圣家族》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群众的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