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9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6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9篇
法律   124篇
中国共产党   84篇
中国政治   140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10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美国大搞伪多边主义,正试图将资源、资金、信息、人员等在全球范围无阻碍流通格局转变为敌我阵营划分清晰的政治经济集团相互对立态势,这种地地道道的伪多边主义恰恰是在掩盖美国全球谋霸的排外主义本质。在此影响下,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正遭遇被严重削弱的危险,全球应对疫情的努力也因受美国伪多边主义行径困扰而备受挫折。  相似文献   
792.
强制外交是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危机的一种战略。在伊朗核 问题上,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力图使用强制外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然而,从2003 年至今, 伊核问题不断反复,持续升温,目前已发展成为潜在的冲突爆发点。究其原因,西方国家强制外交战 略谋划不够清晰、设定强制期限约束力不足、存在“后续成本”以及伊朗国内政局变化等因素,导致 了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强制外交始终难以奏效。未来很难断言美欧强制外交能否成功,而可以肯 定的是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利益,伊核问题的和平解决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93.
中国多边外交研究起步虽晚,也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多边外 交的概念的界定、对其特点和作用的讨论、对中国多边外交的层次与阶段的划分、对中国多边外交 的指导思想的研究与对中国多边外交实践的解析上。同时,这些成果也暴露出中国多边外交研究存 在着面广、量少、力度与深度不足等问题。从研究者的角度分析,这些成果的作者都不是专门从事或 研究多边外交的人员,其研究结果大多是因“工作需要”的一时之作,或者是针对相关学术会议、专 题研讨的“临时”之作。从研究内容看,对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研究还都停留在国家领导人多边外交 思想解读与分析上,在案例研究中缺少更多实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94.
郑玲丽 《法学评论》2023,(6):143-155
由于RTAs环境条款实体法与程序法有机契合模式消除了缔约方“环境义务”和传统的“贸易义务”之间的差异,增强了环境义务在RTAs层面的法律约束力,RTAs超越MEAs及WTO成为保护环境更有效的国际条约典范。但“冲突条款”并未有效澄清MEAs与RTAs环境条款之间的条约关系,“不减损条款”及“有效执行条款”可能导致主权侵蚀风险,RTAs“环境争端解决条款”效力有待实践检验。我国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正确处理MEAs与RTAs之间的条约关系,通过“一带一路”稳步推进FTAs环境条款的“中国版”,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环境合作,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RTAs环境条款范式,从而为中国参与国际法治、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95.
一、多边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语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多边主义。中国对多边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学习到接受再到坚决主张的过程,最终成为多边主义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实践者。在全世界面临美国单边主义冲击的情况下,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立场,不断在世界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是开放和多边主义的强有力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