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5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93篇
中国共产党   838篇
中国政治   715篇
政治理论   163篇
综合类   1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926年敬隐渔在法国《欧罗巴》杂志上发表的《阿Q正传》法语节译本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但却屡遭中国评论家的诟病。张伯伦先生经过五年的调查,在2015年出版《敬隐渔传奇》,以大量新发掘的文献资料再现了这位天才作家和翻译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2016年,张伯伦出版《敬隐渔文集》,使深藏于历史的敬隐渔的译作、小说、评论和书信与当今读者见面。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近年来中国本土发展日益成熟的全面、动态的翻译批评理论。本文利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得之不易的敬译《阿Q正传》的法译本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从社会学、翻译学、历史学的角度探究敬译本的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以及译者行为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2.
113.
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社会不仅具有特定的客观结构和发展水平,也有独特的精神风气和心态,会有自己的情感律动.中国社会的转型,可以视为一个政治激情转化为利益追求的过程,但是利益并未彻底驯服破坏性的激情.从改革初期的嫉妒成风到目前重重郁积的怨恨,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情感基调的演变.嫉妒作为竞争的动力,曾经发挥了特有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社会差异显明化和向上流动机会受到钳制,加之社会性伤害的存在,怨恨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情绪氛围.社会结构性产物--怨恨的一个不良后果--怨恨批评随之盛行.  相似文献   
114.
党课     
什么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党  相似文献   
115.
《党政论坛》2009,(8):16-17
1979年1月18日到4月3日,中宣部在京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在会议上,理论工作者批评了“两个凡是”的观点,对多年来被歪曲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16.
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体系日渐成型,战略价值逐渐凸显.但当前我国国内文化产业研究者与经营者在整体产业意识、文化资源有效使用意识和文化产业批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应对,以促进这一后起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7.
伊丽佳蕾作为当代女性主义的典型代表,她以差异为基点展开的性别平等问题论述,形成肯定差异的性别平等理论。这一理论深刻批判"男权""女权"两个极端,揭示肯定差异的性别平等内涵,阐述肯定差异的性别平等追求方式,彰显伊丽佳蕾性别平等理论的主旨和主张。这一理论在女性主义发展中独树一帜,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形成了较大影响,我国的女性问题研究也应予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8.
119.
在中国大陆电视批评研究领域,限于资料收集难度和各种隔阂,对台湾的电视批评的专题研究不多,而台湾的电视研究又多附着于媒介研究和实证研究之中,缺乏对台湾电视批评的具体研究,以及对其发展概貌的整体观照。有鉴于此,本文尝试系统研究台湾电视批评的历史和现实面貌,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20.
辛苒 《法国研究》2013,(3):8-14
龚古尔兄弟是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他们对福楼拜的主观印象以及独特的文学观念使其长卷日记中对福楼拜作品存在轻视与误读,构成了极具个性化的批评文本。由于两兄弟与福楼拜有着长年的深挚友谊,这些轻视很难为外人所察,却在他们的日记中得到真实全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