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56篇
中国共产党   86篇
中国政治   160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劳动派遣用工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派遣为一种新型用工方式,在政府及企业的推动下发展迅猛,被视为是促进就业、解决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主要手段。但伴随出现的却是劳动派遣机构的高额利润、用工企业的低成本使用劳动力,劳动者权益受到极大损害。因此,应根据我国国情,参考国外劳动派遣法律规制的有益经验,构建我国的劳动派遣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2.
民进党务实派的演进呈现出边缘化与主流角色周期变化的态势。台湾“大选”前后是民进党务实派走向主流角色的关键时期。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如何促使民进党务实派推动民进党转型,搭建民共交流的桥梁,让民进党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维护者与参与者,是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3.
作为在大革命期间声势仅次于国民党、共产党的"第三党",醒狮派以《醒狮》周刊为舆论工具,大力鼓吹"国家主义"。大革命前后,他们与早期共产党人围绕国家、社会、革命激烈地争论。就双方国家观而言,醒狮派坚持绝对的国家观,他们认为革命的目的在于争取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其国家观带有很强的抽象和本体论色彩。共产党人同样以摆脱压迫、追求独立统一为目的,但他们反对视国家为抽象之物,注重通过具体的革命实践,以"社会"重建"国家",这种国家观超越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代表着一种新的政治观产生,也因应了新文化运动中知识群体核心话语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不同的政治观,可以部分解释两者一败一成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4.
正如果一个地区或者部门发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荒唐现象还没有引起警惕的话,那么,按照平庸的人性逻辑轨迹,接下来出现的就必然会是"良币蜕变为劣币"的更加严重的荒唐景象。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引发举国上下广泛的关注。根据媒体广泛深入的追踪报道,这件惊天大案的重重黑幕被一一揭开,真可谓触目惊心。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95.
白玉 《学理论》2009,(15):98-100
对于司法的过程,应当本着一种认真的态度进行。司法的过程不仅是适用法律的过程,还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进行严密的法律推理,而这一过程中法官需要运用多种法学方法,如规范分析法和社会分析法等。简言之,每一个案子的司法的过程都应当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法官正是在司法具体化过程中展示了法律真正的意义。所以法官对每一个案子判决的形成都应当正确运用法学方法,同时使判决呈现出具体化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6.
学界廿年来的研究为战国策派洗刷了“法西斯派别”的不实罪名,也厘清了战国策派“民族文学”的功过、“形态史观”的是非及“尚力政治”的真伪,还原了真实的战国策派形象。  相似文献   
197.
乐朋 《法制博览》2011,(12):51-51
执诗坛牛耳而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和胡适、梁实秋等,曾一起被鲁迅斥为“拿着软刀子的妖魔”。1929年在燕京大学的演讲中,谈及文学界的圈子,鲁迅又拿新月派做例子,他说:“梁实秋有一个白璧德,徐志摩有一个泰戈尔,胡适之有一个杜威,——是的,徐志摩还有一个曼殊斐儿,他到她坟上去哭过。”鲁迅在指明新月派文人的思想渊源的同时,又道出了徐志摩浪漫、雕琢的诗风。徐志摩,可谓纯粹的唯美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198.
英殖民政府与印度教派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以前 ,印度历史上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随着英国占领印度 ,并出于其殖民统治的需要对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加以拉拢和利用 (实行所谓“分而治之”的政策 ) ,才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从和睦共处和相互容忍的关系逐渐走向了互不信任 ,以至出现了双方的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而这一趋势的最严重后果 ,就是印度独立之初的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暴力冲突和随之而来的印巴分裂。  相似文献   
199.
日本近代刑法理论经历了从明治初期的折衷主义到新刑法前后的新派理论,再到之后的新旧两派的“学派”之争,并在二战后逐步走向扬弃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上的争论始终与立法变动密切相关.同时,在论争过程中,既可看出群体性对抗,又可领略个人的魅力.日本近代的刑法学派之争,虽受德国影响,却又展现出明显的本土特色:新派理论先行于旧派且较为彻底,旧派理论则出现了折衷的倾向,主流理论更显示出国家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