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6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104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6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康德针对绝对空间展开的继承性批判成为重构空间思想的必由路径,他用“绝对纯粹”来替代“神秘经验”,这是一个非神学的空间阐释框架,被誉为“哥白尼式革命”。在划清和传统空间观念的界限之后,康德以“经验”和“先验”为视角来廓清自己的理论构想并论证得出空间的重要属性:经验实在性和先验观念性。从这一结论亦不难看出康德对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贯通融合,即主体凭借空间化的表象,将内感官之“我”视为审美对象,这实际是上承“先验感性”中的论述。除此之外,康德空间观已预设了现象学的基本判断,这实际上开启了空间研究从经验性走向境域化、从形而上走向“具身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罗尔斯与诺齐克共同攀附康德,试图在道义论中觅寻正义论和权利论的合理性资源,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难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道义、正义与权利都是价值理性.从道义论到正义论再到权利论,反映了西方实践理性的一种衰变.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常被视为继康德之后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家,其影响遍及全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卡尔·马克思这位离经叛道的信徒。此后,黑格尔的重要性渐渐被从海德格尔到后现代主义这一方兴未艾的反现代主义潮流压倒。尽管黑格尔的法国大革命观在其政治思想中占据核心位置,他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应却一度被系统性地误解。为了更信实地叙述黑格尔对他自己所处时代所作的解释,应将他对当时事态进展的回应置于一系列世界革命的语境中,因为这些世界革命构成了他那个时代的意义。这一路径有助于阐明黑格尔思想所依赖的历史推理和哲学推理是如何独一无二地相互结合起来的。在重构黑格尔的论证时,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过去的政治观念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后来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形成受到了康德道德哲学深刻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理论方法、基本结构和理论价值等宏观方面体现出来,同时在微观上也有所表现,如在定言命令、自律等概念上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关联。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很多重要的地方倚赖于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创造性继承,同时又解释并澄清了康德道德哲学理论中的部分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铁志 《党建》2011,(5):59-59,61
人们从凡庸的生活中产生“星空情结”,很可能最早源自康德的名言,他说令他感到由衷敬畏的,是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为什么“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会让用“三大批判”冷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大哲学家感到“由衷的敬畏”?乃是因为“夜晚的星空”蕴含了大自然无尽的秘密,而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当中,人类甚至连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也算不上,  相似文献   
16.
康德在哲学领域中发动了哥白尼革命,开创了建构主义传统,即主体所认识的是主体所建构的客体。但康德的建构主义是非历史的,因为他将主体仅仅还原为基于时间空间的先验直观形式和先验自我的范畴之上的认识结构。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非历史性,发展了其建构主义,将认识与对象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历史运动的过程。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建构主义中的历史性,同时赋予了建构主义新的内涵,即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主体的建构其实就是主体的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知识学领域所进行的变革,直接波及到道德哲学领域。康德认为道德哲学吸取动机如果只是暗合于现象界的话,那我们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底盘的"权宜之计"。而真正的道德原则是超越于经验原则之上的,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必须以这种道德原则作为决定其行为的动机。  相似文献   
18.
康德关于道德价值的生成辩证法是在霍布斯和洛克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带有强烈的个体自保特征,虽然康德采取的是与前两者完全不同的形式演绎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霍布斯而言更加强调个体的自律性,但与此同时也更加抽象化,这样一来,康德走的是一条矫枉过正的路,原本是要克服原子式的个体冲突,却是走向更加抽象的自我。这个康德难题就在于如何构筑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行为原则,按照康德的设想,只有个体进行无限制的道德演绎才能推己及人地形成普遍的实践理性,但是假如这种理解是恰当的话,康德意义上的可以称为是善的生活究竟是理智世界的精神还是现实生活的存在,这是构成康德道德价值命题的核心所在,康德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却没有给出很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陈心尘 《乡音》2011,(12):13
北京大学已公布2012年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细则,其中明确提出:"有下列情形者,不得被推荐:一、不孝敬父母;二、不关心他人,从未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三、有不良诚信记录;四、考试作弊、受到处分或有其他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不孝敬父母"被列在第一位,对此,舆论争议颇大。在我看来,这只是中国社会当前普遍患上的道德饥渴  相似文献   
20.
康德德治观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德的德治思想丰富,颇具借鉴意义。在康德道德哲学中,德治可简约为意志自律,从中可推断德治不是人治,也不同于传统德治,而是每个理性的人以基准道德,即守法精神约束自己。康德用自然目的论从人与社会二个方面证明德治是道德的。从人性论、人类文化和伦理共同体三个方面论证德治如何可能,从中可断定,实践理性是德治可能的主体素质和准备条件,社会公正是德治的基本保障和正常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