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6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104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6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勒维纳斯以海德格尔为出发点,又把站在海德格尔对立面的康德作为诠释对象。认为康德从时间之外解读出了一种非宗教的哲学理性,给人以生活的希望。凡是永恒的东西都在时间之外,只有在时间之外才能有意义的存在,意义在本质上是在时间之外的。  相似文献   
72.
刘兰芝 《传承》2010,(30):50-51
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中,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而他的哲学思想形成与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分不开的。在道德哲学方面,马克思则以他独特的视角,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的、内在性的、脱离现实经验的道德哲学,从社会实践出发来建立他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73.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平仍有借鉴的意义:社会契约论奠定了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分权制保障了国家权力运行的和谐;个人是和谐社会的最后目的;永久和平思想是对世界和谐的构想。  相似文献   
74.
佛家伦理与康德伦理的产生虽间隔两千余年,但却有着相同的核心价值观--"至善",这就为二者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和切入点.本文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下分析二者对话的可能性,提出是道德信念让我们如此去信仰,而不是有关上帝赏罚分明的知识驱使我们去按道德律的要求行事,以此倡导人们来关注信仰的确立,培养一种敬畏意识,进而达到"君子慎其独" 的道德自律状态,并对这种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75.
道德教育是康德第二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在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独特位置。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丰富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道德感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判断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流于抽象的形式,要警惕道德感受性对道德判断力的破坏,避免以道德判断力的主观性抹杀道德标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6.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多重思想关联。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回应了三个方面的"康德问题":一是对康德世界历史的"合目的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把世界历史目的从"大自然的隐蔽计划"转变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二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的"永久和平问题"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消灭阶级斗争";三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基于自然法权的"国家的联合体"的方案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方案。马克思通过对"康德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回应,建构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77.
康德穿越了是与应当、认知与欲求的界限,强调人是目的的良善意志只以纯粹理性为根据,却不包含任何感性因素。结果在积极彰显不坑害人的素朴伦理常识的同时,不仅掏空了良善意志得以存在的事实性基础,而且也扭曲了其设定底线的规范性功能。最终在反讽性的自败悖论中,将这种自由意志变成了只服从必然义务,却难以从心所欲,因此也缺乏自由的抽象逻辑法则。  相似文献   
78.
刘祝环  李永洪 《前沿》2011,(24):64-65
老子的"道"具有不可言说的至高地位,我们的感性不能直观它,这使得"道"和康德的"知性物"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老子的"道"是可以为我们所认知的,这一点又不同于康德的"知性物"。老子认为我们既不是用"心"来思维"道"的具体特征,也不是用感性来直观"道",而是用"心"来观照"道",也就是直观"道"。这样就和康德"智性直观"的概念有了契合之处,但不同的是,康德认为人类不可能拥有"智性直观"。  相似文献   
79.
在认识论层面,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关于外在世界对认识的制约作用,并提出外在世界的可知性;在存在论层面,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关于主体的经验性存在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并提出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价值论层面,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关于追求自然需求的行为价值对最高价值即人的尊严实现的制约,并提出通过实践可以达到自然需求与人的尊严的统一;在历史观层面,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关于历史条件对主体能力制约的思想,并提出通过历史事件能够予以超越。主体性界限思想的探讨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0.
虽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主要是康德对宗教思想的论述,但其间涉及道德诸种关于人的恶的解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面对现实的恶,也即在我们处理"心灵改善"问题时所遭遇到的伦理困境,深刻地表明"人的本性纯为善"的期冀已然化为泡影。在此,将通过康德在超验领域中关于人的恶的思想来透视经验世界中常见的几种恶,以期许厘清恶的原因而实现人的向善禀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