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72篇
中国共产党   1041篇
中国政治   339篇
政治理论   186篇
综合类   2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拥政爱民公约和拥军优抗(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后改为“优属”)公约(以下简称“双拥公约”)是延安时期双拥运动的重要文书。20世纪4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关系中曾出现了一些不融洽不协调的现象.诸如各自为政、地方主义、本位主义等。1942年整风时召开的西北局高干和军政干部会议上,军地双方为了克服军民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共同商定开展一个“拥护政府。  相似文献   
222.
延安时期的新老干部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农民干部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的关系问题。陈云认为党的发展壮大,不仅需要老干部,还需要新干部不断补充到革命队伍中来;新老干部都是党依靠的力量,必须在维护党的利益的原则的基础上团结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新老干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缺点.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223.
早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就曾开诚布公地告诫全党:"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与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应该是共产党人的"圣经"。  相似文献   
224.
延安时期,陈云在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充分认识到特殊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要求党员必须真心地、具体地、统一地遵守党的纪律,这些要求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5.
甘萍 《党史博采》2013,(9):12-13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译推介马列经典著作,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构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探索和贡献。本文从三个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26.
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清除了王明“左”倾路线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为中共“七大”的顺利召开、为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当然,整风运动也存在着失误和偏差,其中就包括对周恩来的过度批判。对此,周恩来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勇于承担责任,为后人树立了一座高尚的道德丰碑。  相似文献   
227.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生活是党的重要软实力和突出的组织优势,具有平等性、公开性、严肃性等特点.民主讨论的组织生活,严肃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尊重少数、尊重下级的民主精神,为增强党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228.
1943年1月,在革命圣地延安发起了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运动.延安发起双拥运动是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有组织的群众运动.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延安双拥运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双拥传统继承并发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29.
群众路线的发展、完善与成熟是党在延安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延安时期,毛泽东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结合中国革命的具4~-实际,形成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理论,积淀了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为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30.
陕甘宁边区建立后,大批知识分子、“专门家”(军事家、工程师、技师、医生等)不远千里投奔延安,边区政府也慷慨纳士,竭尽所能给予他们丰厚待遇。但精神的崇高和世俗的平凡并无冲突,当这些满腔热血的才俊融入日常生活时,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开始体现出来。边区物质匮乏,百废待兴,因而在人才的具体待遇上主要依据其实际贡献大小实行等级制度,而文化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对边区的直接贡献又有区别,待遇也相应有所差异。在文化型人才眼中,技术型人才因技术的稀缺度似乎更受政府重视,且在日常生活里亦有挟“技”自重之嫌。一时间,“文化干部不如技术干部”观念尤为流行,而著名作家萧军的一次亲身经历似乎更加验证了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