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首先在模糊性概念的基础上确立模糊性法律语言的概念。通过与含糊、歧义和概括的区分确定模糊性法律语言的研究对象并进一步探讨了模糊性法律语言所起的积极作用。最后通过实例提出模糊性法律语言的翻译策略:以精确译模糊和以模糊译模糊。  相似文献   
83.
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严谨一直被认为是法律语言的灵魂,是立法语言的生命和首要特征,但模糊的法律语言在法律实践中却随处可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中文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了模糊性是法律语言的固有属性,并指出模期语言的适当使用能够确保法律语言准确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84.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要求法律必须具有确定性和完备性,这就要求作为法律规范建构手段与表达形式的法律语言具备逻辑上的精确严密性。然而由于法律实践的复杂,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是难以避免的。法律模糊语言具有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但可以在一定程度消除法律模糊语言的弊端。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我国信贷市场上常见的三种非制度行为是信贷羊群行为、信贷集中行为和信贷寻租行为,产生这三种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商业银行的“审贷模糊性”,它使审贷分离制度中部分规则失效及低效率。我国信贷制度的改革,从法律层面看,应取消对银行公司治理下具体信贷业务模式的制度安排;从公司层面看,具体信贷业务模式是商业银行经营权内的事。而要消除这三种非制度行为,改“审贷模糊性”为“审贷正确性”,就要进一步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把部门银行改造为流程银行,建立银行合规的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6.
本文在分析人才定义的基础上简要讨论人才定义的模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界定指标的不确定性和统计操作上的困难,提出了专门人才界定的相对合理性看法以及人才界定的若干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7.
美国因素是影响台海局势的关键外部因素,未来美国台海政策的变化将对台海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探究未来美国台海政策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先回顾美国台海政策的历史过程,并把握其中的规律。英国一贯的台海政策及其特点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于美苏对抗和冷战的需要,美国始终支持台湾当局为其冷战服务,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统一。20世  相似文献   
88.
张卓 《学理论》2010,(12):51-52
中国转型期的政策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在无经验可依、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凭借卓越领导人的杰出政治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模糊理论,灵活处理改革中有争议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成就举世瞩目的现代化道路。经过艰辛的求索和严密的思考终于追寻到用模糊性问题这一独特视角作为研究公共政策的切入点。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把模糊性当成一把钥匙来解决政策制定中的困惑,而是把模糊性当成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提出,用科学的形态将其经典规范,并静观其临床表现,通过跟踪调查使公共政策制定的模糊性理论逐渐成熟起来,并在实践中能恰当地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9.
本文主要探讨了模糊语言的应用.它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法律、广告、新闻报道、文学、外交、公关等语体以及日常生活中.事实上,模糊性语言并不会妨碍交际,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模糊性在交际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0.
生熟划分历来是刑事侦查特别是盗窃案件侦查中的一大问题,它是正确确定案件性质、划定侦查范围的前提,直接关系着能否从侦查计划确定的范围和途径中寻找、确认、抓获作案人,因此专家学者颇为重视,将之视为侦查学教科书中案情分析的重点,甚至详细列出生熟作案的特征以资判别.然而实际工作中,时常在案件破获后发现当初划定的案件性质、侦查范围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特别是企业单位发生的盗窃大案中,由于生熟定得不准,专项侦查工作南辕北辙,案件不了了之,乃至冤假错案由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