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58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救火式”治理不是规范的学理概念,更不是严谨的法律概念,而是对一种公共治理方式的形象比喻,其特点是作为治理主体的公权力机关和公权力行使者,运用自由裁量权,集中时间和资源,造势做某事或者解决某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2.
党群关系是当代中国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关于党群关系,在经典作家和革命领袖那里有着诸多脍炙人口的比喻,例如将党群关系比作"种子与土地"、"学生与先生"、"安泰与大地"或"儿子与母亲"、"鱼与水"、"游泳者与水"等。这些比喻将政治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将抽象的大道理转化为形象的小道理,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口耳相传。它们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微观案例。这些耳熟能详的比喻都有其文本渊源,需要我们去追溯;都有其丰富涵义,需要我们去分析。这些比喻主要是在价值期许的层面上而言的,我们应该设法促使其从"应然之期许"转化为"实然之状态"。  相似文献   
14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将“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的著名比喻。这个比喻提出的背景包括“复仇女神”的纠缠、“缺少货币”的烦恼、“肝胆俱损”的折磨;比喻的喻体出自但丁的《神曲·地狱篇》;设喻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坚决捍卫“多年诚实研究”成果并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包括对象的相似性、主体的相似性和要求的相似性。这个比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地狱”性质,暗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历史趋势,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阶级性质,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批判态度、无与伦比的理论勇气、坚定的阶级立场、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为人类解放而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144.
《学理论》2014,(32)
周恩来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人物,他的高尚人格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都无法做出全面的概括,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中外学者和党的文献都从不同角度对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做出过高度评价,从发生在周恩来身上的四个比喻来对他的高尚人格做剖析。  相似文献   
145.
人走茶不凉:无所不在的“影子腐败”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走茶凉”,是对官场生态的一个形象比喻,意指当一位宫员失去其权力时,也将立即失去由权力带来的各种其他好处。但是中国近期的一些腐败现象却意外地打破了这一常规,许多在位时低调的官员在退休之后反而在政、商两界混得更加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46.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理解英语单词的含义,尤其是比喻意,就要在熟悉本意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受阻时,通过合理推理,把握它的比喻意。  相似文献   
147.
宋东颖 《民主》2007,(12):11-13
民族凝聚力对一个国家的关系极大。如果把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比喻为打仗,增强民族凝聚力就是占领战略制高点,如果把国家比喻为人的躯体,民族凝聚力就是人成其为人的纽带。一个缺乏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是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是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相似文献   
148.
陆伟然 《学理论》2008,(17):83-84
造意暗示除了顺行造意,反行造意之外,还有加描造意。加描造意就是为了营造意绪而增加的描述。加描造意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对眼前实物的增加描写,以求得所需意绪。这叫作实物加描。一种是摆出实物,再加以比喻,让实物通过比喻而透出情绪,这叫作比喻加描。再种就是意念变为实物的描写,这叫作化虚为实加描。此外,还有细节加描。  相似文献   
149.
试论比喻的异质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修辞教学中产生比喻划界上的不同意见,大多源于对“异质原则”的不同理解。本提出辩证地理解比喻的异质原则。即判断本体和喻体是否同类,不可拘泥于简单的自然类属,必须具体分析作设喻时选择的事物属性;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从完全不同类到同类,是渐变的连续过渡,在中间地带很难绝然划分;本体和喻体的自然类属相同时,对本体是否有艺术表现力,可以成为辨识比喻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0.
学会比喻     
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话说得生动活泼。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让人听得清楚明白且饶有兴趣。恰当的运用比喻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