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58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官位,从古到今,比喻颇多,现今最为流行和通俗的当是"担子"和"椅子"。担子,是让人挑的,常被人喻为担负的责任。凡勇于挑担子的人,都具有不辞劳苦、甘愿奉献的精神。曾有一次在泰山  相似文献   
62.
法律常常和武器联系在一起,因为法律权威离不开强制力。关于刑事司法的历史发展,就曾经有过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刀、剑、剑鞘。在专制社会,法律是统治镇压老百姓的,很少存在对权力的制约,因此,是单向的,就像单刃的刀。到了民主法治社会,刑事司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要约束权利,也  相似文献   
63.
No Signposts in the Sea 教学笔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oSignpostsintheSea(《海上无航标》)是大三精读课中的难点。课文使用日记体手法,细腻地描述了一位著名记者在生命走向尽头时的心路历程。文中众多的对比、比喻、象征手法,以及跳跃性的叙述方式,对历届学生都是挑战。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深刻涵义,必须进行多个层次的仔细全面分析,其中包括解析课文深层内涵,分析和挖掘对比、比喻、象征手段的作用,讨论课文、特别是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发展,探求课文题目的的含义等,最终达到使学生在领略优美的文字所描述的自然美和人生美的同时,理解主人公巨大的思想变化,以及他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眷恋,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64.
文化的力量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和国家民族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66.
唐代五、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的比喻词"疑"功能突出,用法灵活。在五言诗和七言诗中它可以出现在除最后一字之外其他任何位置上。"疑"可以和其他比喻词,如"似"、"如"、"若"、"作"、"成"等在五、七言诗的上句和下句中交错对举、组配使用,形成具有语言形式美的对仗式比喻。用"疑"作为比喻词组构比喻,在唐代五、七言诗中较为常见,但学界有不同看法。文章通过对150组由"疑"和其他比喻词交错对举、组配使用所形成的对仗式比喻的考察,说明"疑"具有比喻词性质且有和其他比喻词功能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7.
《学习月刊》2012,(9):28
所谓"萝卜招聘",是对"量身定制"招聘的一种形象比喻,主角多为有权的官员父母及其子女。近年来,由于国家公务员"逢进必考"执行得比较到位,事业单位就成了部分有权有势者安排子女和亲属  相似文献   
68.
"精神高地",是一种引领、标尺和示范。"精神高地"的构建,与其说它是一种"建设",更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一个"铸魂"的过程,铸造灵魂的过程。所谓"精神高地",其实就是对"精神"的作用、力量和重要性的一种形象比喻。它并不是一个需要过度阐释的新概念。它就是一种引领,一种标尺,一种示范。省委提出"构建精神高地",是为了使我们贵州走出  相似文献   
69.
诗雅荷香     
炎炎夏日,荷花绽放,圣洁高雅,妩媚多姿。流连忘返于荷塘,可令人心旷神怡。千百年来,荷花曾引得众多游人在湖畔驻足流连,也曾激发无数诗人的灵感和情思。荷花,又名莲花、芙蕖、菡萏、芙蓉、水芝,等等。唐代大诗人李白《折荷有赠》一诗,借荷花比喻纯洁的爱情:"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园。佳人彩云里,  相似文献   
70.
《公民导刊》2011,(1):70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点评:要检验是真玉还是假玉,就要用火烧它三天三夜;要辨别是豫章木还是樟木,就要等它长够七年的时间。诗句以"试玉"、"辨材"为例,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一条含义深刻的哲理:时事物的判断,有待于时间的证明,人才须长期观察才能认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