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8篇
中国共产党   104篇
中国政治   187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乡村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和动力构成,是一项复杂的公共性治理事务。现实案例中,乡镇政府依据环境治理的特点,在将环境治理承包给企业的同时,主要通过偏控制型包干、嵌入式督办、常态化考核、约束性激励等“半包干制”运作机制,达到一定程度的行政控制,形成了双向激励与约束的互动式治理格局。研究发现,在特定阶段下,“半包干制”有益于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的耦合功效,提升环境治理的质量与效率;但其在结构层面上,无法回避正式与非正式机制之间的内在张力和权力配置的平衡性问题。鉴于此,如何消弭其限度性内容,进一步发挥治理效用,将成为今后研究该议题的重要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512.
李丹 《法学评论》2023,(2):177-186
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是对环境公共利益损害风险的司法预防,其实施依据目前仅源于司法解释和政策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效能的要求出发,需要在预防性环境司法样本中提炼问题和总结经验,对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进行规范构造。一是将其诉讼类型从民事公益诉讼拓展至行政公益诉讼;二是将其受案范围从危害控制型拓展至风险控制型;三是将其责任形式从程序救济拓展至实体防御。在积极拓展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同时,也应当稳妥界分其演进路径,即细化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情形,优化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的结构分工,以最小的司法成本实现最佳的环境风险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513.
谢婷 《长白学刊》2023,(3):60-68
中央环保督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制度安排,在推动地方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改进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环境督察全过程,在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既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科层-运动”双轨耦合的分析框架,观察中央环保督察在J省的具体实施情况。研究发现:环保督察呈现出科层与运动混合化的治理逻辑,环保督察前期科层组织体系对运动式治理要素的“吸纳”,环保督察整改过程中科层与运动的“共生”以及环保督察结束后二者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了地方环境治理行为逻辑的调适与变化,有效提升了环境治理效用。双轨耦合治理逻辑下的环保督察,发挥出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双重优势,既为地方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动力来源,又保障了其组织规范,进而实现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推动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双重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514.
于宏源 《国际展望》2023,(1):24-41+153-15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环境治理碎片化的背景下,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积极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大力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在全球环境治理转型进程中,中国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中国方案。应通过加快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来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转型,通过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平衡大国绿色转型中的竞合关系,通过参与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公共产品供给,引领建设全球法治体系,塑造生态文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规范。  相似文献   
515.
赵亚娜 《国际展望》2023,(1):136-152+158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是全球治理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和话语权,罔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导致全球环境治理动力不足。中国结合自身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扩大绿色基础设施和环保项目合作,推进绿色金融,搭建合作平台,交流环境治理经验和技术。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合作的深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彰显其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者、引领者的作用,对全球环境治理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绿色“一带一路”形成了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规范,可以提升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中的自主性和话语权。在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分歧扩大的趋势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继续基于发展中国家立场,强化身份认同,密切利益契合点,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全球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16.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党和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更高程度上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着环境质量有待改善、生态技术相对滞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的现实困境,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17.
2021年12月,顺义区空港街道天房第一社区党支部举办“国际社区邻里节”活动。活动旨在响应北京市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发展要.求,关注社区发展规划、社区环境治理、共建文明城区、完善服务保障、聚集国际人才等方面重点工作,打造集“四海皆邻、悦享京城、宜居空港”于一体的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  相似文献   
518.
马延滨 《外交评论》2023,(2):127-154+169
随着全球环境及其治理的不断演化,全球环境治理出现了西方与非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共同体围绕共同知识与地方知识的争论。为此,本文借鉴“交互涵化”的概念和理论,尝试梳理和辨析这一知识辩论、涵化和再生产的过程,并结合相关实践的案例加以验证。基于关系理论主张的中庸辩证法原则,共同知识与地方知识是互融、互补且和谐的,涵化是社会知识再生产的重要路径。其中,知识辩论是推动涵化的核心力量。在单向涵化阶段,行为体间围绕他文化体的知识进入自文化体知识体系的可行性展开辩论,确定涵化的价值,实现知识学习。在双向涵化阶段,行为体间就生产包含自文化元素和意义的知识进行辩论,重视涵化的反思性,完成知识创新。在交互涵化阶段,行为体以塑造融合两种文化基本特征与优势的知识为目标开展辩论,彰显涵化的交互性,实现知识汇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构建呈现出明显的知识涵化过程。以国际组织为主的治理主体通过四场知识辩论,将以地方知识为内核的地方环境治理方式涵化为汇融地方性与共同性的全球标准。而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典型案例,非洲绿色长城项目的发展证实了知识涵化与实践演化的相对同步性,知识层面的涵化塑造了共同体的学习、创新与汇融,...  相似文献   
519.
当前,在国务院制定的《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之中并无行政规章制定责任的相关规定,在各省的规章制定程序规定之中也鲜有相关行政立法责任的说明,这极不利于规章质量的提升以及行政问责制度的科学发展。在生态治理领域内,环境规章适用性与效能性问题的出现,持续影响着环境行政质量的改善。因此,要完善环境公共行政体系的建设势必要有效落实环境规章制定责任:通过行政立法技术的改良和归责理论的升级,在规章制定程序规定之中添加责任条款;探寻规章制定责任条款的价值内涵,准确引导各地方政府构建规章制定的事前责任模式以及集体责任模式。通过对上述两项行政立法责任模式理论风险的有效应对,完善规章立法责任模式的理论模型,逐步修正环境规章的安定性问题,使其更有效地发挥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是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520.
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数字化,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村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弥合了城乡数字鸿沟,激发了乡村社会内在活力。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搭建“制度—技术—理念”的分析框架,剖析浙江省N区数字赋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案例。在制度供给方面,N区通过成立监管机构、搭建数字平台、完善奖补考核等手段,形成长效机制;在技术支撑方面,实现装备智能物联、数据互联共享、引入AI识别技术,推进平台更新迭代;在理念塑造方面,通过组建宣传队伍、打造宣传品牌、实施积分制管理、提升民众数字素养,营造文化氛围。N区的实践经验折射出农村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治理逻辑。即在制度变革层面,治理模式由碎片化转向整体协同;在技术保障层面,由技术匮乏转向统一标准;在理念转化层面,治理理念由模糊治理转向精细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