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个中年人住进医院,家人和朋友都很焦急. 病人脸色很好,心脏、脉搏正常,就是左半边身子没有知觉,用拳头捶、用手掐,他都没有丁点儿的感觉.  相似文献   
42.
李一鸣 《新东方》2008,(5):52-54
一排连贯有序的黑点,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条流畅的直线;推开窗户,看到的是草地、树木和房屋,而不是色块、线条或者四边形;久经漫漶、侵蚀的岩壁,根据依稀的刻痕和色彩,可以释读为远古的艺术—我们的视知觉在把握所有的这些对象的本质特征时,神经系统会自动将其呈现为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43.
视觉设计是通过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告知信息的设计艺术,在视觉设计中摄入少数民族元素的本质是利用少数民族世代传习积淀的记忆符号来进行艺术创作,并基于有意味的形式影响观者情感、观念以及精神,从而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在此,基于视觉设计对少数民族图像元素、指示元素、象征元素的应用,详尽分析了民族元素视觉设计的形意思维系统,指出综合性感官识别、高级认知心理与多元思维类型在视觉信息传达中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44.
《工会论坛》1998,(5):39-39
  相似文献   
45.
威胁认知:美国对中国发展的错误知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学派认为,决策者由于存在不可避免的认知局限而产生错误知觉,其认知中存在着夸大对方敌意的判断,从而产生威胁认知。基于这种威胁认知,决策者有明显敌意的外交决策可能使行为体之间的负面互动最后成为现实冲突。美国对中国发展的负面认知主要表现为“中国威胁”的错误知觉。从认知心理角度看,这种错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主体认知结构和逻辑推理而对威胁信号进行选择性的心理推论。要改变美国这种错误的威胁认知,作为认知主体的美国和认知客体的中国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尤其是美国迫切需要用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46.
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侦查员在侦查实践中会产生错觉。错觉阻碍侦查员对犯罪现场的正确观察、判断,导致观察狭隘、肤浅,动机判断失误,侦查方向错误,从而降低侦查效率,甚至侦查失败。可通过错觉教育、观察力训练和知觉速度与准确性训练等措施规避侦查错觉。  相似文献   
47.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教育卫星电视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 ,越来越得到普及。因此 ,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应以观众接受心理为依据 ,从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与记忆规律以及艺术心理学关于知觉组合的原则出发 ,运用教育电视画面的剪辑规则进行编辑  相似文献   
48.
受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中国现代诗人提倡诗歌的“思想知觉化”、“身体思想”,追求理智与情感的融合,创作出了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诗歌作品,形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智性芙风格的诗歌潮流.  相似文献   
49.
前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微观的角度理解美国对华战略的心理渊源,从该理论中 “风险预警”、“框定效应”、“沉没预警”、“确定迷思”四个维度进行解读,可以发现,美国无视中国在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试图从冷战思维、地缘政治、霸权更迭等维度解读中国的权利 诉求。显然,这种思维有悖于两国所倡导的“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 就美国而言,它需要换一种 角度或视角思考中国的实力发展及其在全球治理、地区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就中国而 言,国家在发展的战略上要善于运用国际规范或干预机制化解误解与错误知觉,在国家责任、国际 关系、全球利益几个层面做到有效的均衡。  相似文献   
50.
李晓萍 《前沿》2004,(9):142-144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 ,“人———机”模型 (即人机系统 )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 ,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 ,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 ,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 ,特别是后期 ,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 ,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机”模型的单向性 ,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 ,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 ,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 ,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 ,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机对话”模型 (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 ) ,分析“人———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 ,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