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72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颜梅生 《法庭内外》2010,(11):30-31
公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这种唯一性和终身性,决定了公民可以用它结婚、买车、买房、经商、坐飞机、买股票、办银行卡、办驾驶证、邮局取款、出国旅游、考试报名、外出打工、上网注册等等,即身份证是一个人的法律符号和社会交往的凭证。身份证所具有的特定法律意义和效力,使得每个公民只有好好保管,慎重对待自身或者他人的身份证,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相似文献   
192.
张春霞 《工会博览》2009,(7):148-148
正确引导、系统灌输是交往常规培养的首要条件。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交往的有效形式。要不断激发幼儿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形成交往自信。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提供交往机会。观察、家园沟通是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社会交往的频繁.因此结伴而出的社会活动逐渐地增多。然而在这些社会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人身损害的事件。从已发生的事件上看.这些人身损害的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同伴之外的人侵权或者违约而造成的。另外一种是因为同伴或者自身原因而发生的。目前对于前一种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在司法实践中是比较清楚的.  相似文献   
194.
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秩序通过人们的行为体现出来。而人们既是国家中的公民,又是社会中的市民。因此其行为由国家治理方式和社会交往规则两种因素所决定。本文通过对国家治理方式和社会交往规则的分析,提出秩序生成的四中类型:法治下的契约模式、法治下的关系模式、人治下的契约模式及人治下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95.
综合国内研究独生子女社会交往能力的相关文献,其大致的研究结论是,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非独生子女没有根本差别,甚至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比非独生子女更好。现有研究的不足表现为,没有专门的研究设计,测量指标的维度不够、可比性差,缺乏对农村独生子女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这也是后续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6.
曼德勒为缅甸第二大城市,它既是缅甸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也是缅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曼德勒华人的日益增多,华人与当地主体族群———缅人的关系成为曼德勒最重要的族群关系之一,而这种关系并非总是处于友好和谐的状态,甚至时而可以体会到这座城市中的反华情绪。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曼德勒华人在都市的法理空间中,践行熟人社会的社会交往方式是导致出现这种紧张族群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曼德勒华人与缅人两个群体的表述,揭示日常生活中曼德勒华人的熟人社会的社会交往方式,将会为理解曼德勒华人的境遇及缅华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7.
道德经典     
《时事报告》2013,(5):39
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此语出自《论语·学而》。"交"意为交往;"信"意为诚恳实在、守信用。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与朋友交往,说话一定要诚恳实在、恪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既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8.
我国反歧视法呈现出趋原则化和可操作性弱的特征,核心原因是歧视概念作为反歧视法律制度的基石,其法律定义尚未得到立法者的认真对待。歧视的法律定义研究应当转换思路,而非继续以法律词典和国际条约中的通行定义为出发点。一方面,通行的歧视法律定义漠视了歧视在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之间的差异,为解决歧视现实问题和满足社会实效性,对歧视的理解要从道德维度转向法律维度;另一方面,通行的歧视法律定义仅是诉诸道德的直觉表达,不满足融贯性的法律要求。为使反歧视法成为具体的法律制度而非空洞的道德价值,需要重构歧视的法律定义。重构工作需要思考歧视定义应当如何从道德维度转向法律维度,以满足社会时效性和融贯性。价值哲学视角难以解答该难题,社会行为视角能提供有益理论资源,成为歧视法律定义的重构思路。在社会行为视角下,歧视的法律定义以“主要社会交往”“社会显著特征”为外延,并秉持“社会融入”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同时提出要“坚定地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社会生活行为和社会生产活动的价值标准,也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依据。价值观渗透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之中,留存在社会精神价值体系内部,与人们的道德觉悟、价值体系和文明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