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5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35篇
工人农民   50篇
世界政治   30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4787篇
中国共产党   434篇
中国政治   1248篇
政治理论   324篇
综合类   165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587篇
  2013年   538篇
  2012年   622篇
  2011年   639篇
  2010年   616篇
  2009年   678篇
  2008年   701篇
  2007年   519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370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信息技术发展与广播组织权利保护制度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开忠 《法学研究》2007,29(5):90-103
当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盗播广播节目更加容易,广播组织的邻接权受到了日益严重的侵权威胁,以《罗马公约》为基础的广播组织权利保护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持并拟定了保护广播组织权利的新方案,扩大了广播组织的权利,但该方案也遭到了来自广大发展中国家及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强烈批评。我国应当密切关注国际广播组织权利保护的最新动向,对我国著作权法做及时的修改,在保护广播组织权利的同时注意维护社会公众正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2.
蔡国芹 《法学论坛》2007,22(5):42-49
刑事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能够得到有关社会组织或成员的支援和帮助的一种法律权利.它是社会人道主义的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表现,也是减轻被害人所受犯罪损害的现实需要.被害人获得社会援助权已纳入国际刑事人权保障的范畴,发达国家和地区较早地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援助体系,为被害人实际享有获得社会援助权提供了现实保障.我国目前尚未从法律上确立刑事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也缺乏援助被害人的社会工作体系,只是部分被害人获得了某些"边缘性的援助"或者司法经济救助.因此,立法上明确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规范社会援助被害人的方式和内容,是被害人获得有效社会援助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3.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以个人自决权为核心的现行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框架提出了挑战,现行信息法律保护已陷入利益平衡困境、信息决策困境和系统性困境.归根结底,这些困境的出现源于现行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框架采取的静态化个人本位保护理念,它与大数据背景下新兴的场景化社会本位保护理念存在错位.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应...  相似文献   
164.
我国《合同法》赋予在瑕疵履行情形下受损方的减价权,但这项制度被学界认为制定的比较粗糙,以致于在适用上存有比较大的争议。应当在立法上明确减价为形成权之权利性质,实现合同法救济方式的体系协调,并通过制度层面调整规范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物之瑕疵和权利瑕疵有同等受到保护的必要,因此权利瑕疵同样需适用减价。减价在适用上应当采比例式进行计算,瑕疵价格的确定以缔约时为准据时点。债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减价权与损害赔偿。基于维护意思自治以及当事人有其他救济途径的角度看,法院、仲裁机关无权依职权替当事人作出减价的意思表示。  相似文献   
165.
居住权制度的适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设立方式。居住权可通过书面合同或遗嘱设立。遗嘱继承取得的居住权自继承开始时设立,遗赠取得的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二、主体范围。居住权人仅限于自然人,不包括法人、非法人组织,不包括同住之人;三、客体界定。使用权人不可为他人设立居住权,所有权人不可为自己设立居住权;四、法律效力。对于住宅维修,有偿设立居住权由所有权人负责,无偿设立居住权分通常维护与重大修缮分别由居住权人与所有权人负责。居住权不得抵押;五、期限与消灭原因。特殊情况下可推定居住权的期限。住宅灭失或被征收后,所有权人需承担一定的经济补偿义务。  相似文献   
166.
发端于欧洲国家的被遗忘权自其产生之初就饱受争议,近些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被遗忘权俨然成为论述纷繁的热门研究。不少学者对被遗忘权的本土化路径、制度构造、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番设想。然而一个尖锐的现实是,被遗忘权存在的制度土壤究竟是什么?人们缘何拥有被遗忘的权利?为数不多的专注于对被遗忘权理论基础研究的论文观点仍存在迥然相异的情形。本文首先从学术热议中引入被遗忘权的概念以及与相关权利的比较,接着从宪法角度为被遗忘权提供理论依据,然后从合理使用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发展与被遗忘权的冲突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到被遗忘权可存的论证支撑。  相似文献   
167.
发展不充分的压力迫使物权制度变革:现行物权向现代物权提升。分享经济的实质是分享权利,排他性物权却拒绝权利开放。依物权状态二元结构模型,将总体物权按归属物权与利用物权进行二元分置,排他性静态归属物权与开放性动态利用物权分别独立。以不完全契约的物权意思表示,从现行物权中分离动态利用物权并保障其独立运行;明确动态利用物权的独立地位并将其置于社会公众领域,让权利便于辨识、分享并能形成竞争性利用格局。多功能属性的利用物权表现为系列物权行为、物权变动意思,权利行为的相互性与社会化需要物权立法安排运行轨道。分置并认可利用物权的独立与开放等特性,可让农地三权分置问题定分止争。  相似文献   
168.
第三方评估结果是否可靠是关乎第三方评估合法性和公信力,进而能否改进政府绩效、推动政府治理创新的大问题。从政府绩效评估三权视角出发,根据评估权力组织模式的不同将第三方评估划分为委托受限第三方评估、充分委托第三方评估和独立第三方评估,在此基础上基于多案例探讨不同权力组织模式对第三方评估结果偏差的影响。研究发现,委托受限第三方评估下,由于评价管理者同时也是被评对象,多方扰动因素会影响第三方主体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充分委托第三方评估下,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实现了评价管理者与被评对象的分离,为第三方独立开展评估提供了保障;在独立第三方评估下,评估结果偏差主要受限于第三方主体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69.
170.
张景馨 《中国审判》2020,(5):102-104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尤其以著作权权利人为代表的商业化维权诉讼较为突出,在司法实践中引发诸多争议。人民法院既要坚决制止侵害知识产权行为,又要鼓励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利用,在酌情确定经济赔偿数额时,坚持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市场价值导向,促进侵权人与权利人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