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2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78篇
各国政治   121篇
工人农民   207篇
世界政治   59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9篇
法律   5118篇
中国共产党   3985篇
中国政治   6320篇
政治理论   2102篇
综合类   4070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416篇
  2022年   417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527篇
  2019年   31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289篇
  2016年   493篇
  2015年   902篇
  2014年   2180篇
  2013年   2312篇
  2012年   2134篇
  2011年   2048篇
  2010年   2012篇
  2009年   1707篇
  2008年   1449篇
  2007年   1144篇
  2006年   889篇
  2005年   661篇
  2004年   548篇
  2003年   496篇
  2002年   440篇
  2001年   351篇
  2000年   22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申阳涛 《法制博览》2023,(13):118-120
2020年第三次修正的《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将作品合理使用在“具体规定性”立法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抽象规定性”立法模式的情形,但依然未能解决网络环境中关于作品合理使用的最大问题。网络环境中作品的创作呈现大众化的倾向,即作品创作不仅是少数专业创作者的行为,广大互联网用户利用网络资源创作生成了海量内容,而这也正是互联网促进文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由于广大互联网用户欠缺专业创作者的创作技巧,在创作生成内容时普遍存在借鉴原有作品的现象,该行为因存在商业目的而很难被认定为合理使用。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转换性使用的判断标准,以界定网络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二次创作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92.
廖黄鹏 《法制博览》2023,(15):82-84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突出揭示了刑法在应对数字化犯罪中的不足。数据刑法的构建面临着迫切的社会需求。电信网络诈骗的数字化特征主要为财产损害的数字化、行为特征的操纵与配合以及风险的全局化,现有我国《刑法》在对其应对上存在客观方面构造局限、法益评价狭窄和情节类要素适用模糊的特征。对此,数据刑法要求刑法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应对上重新定位相关罪状表述,在诈骗罪构成要件上宽松化理解;扩大法益类型,纳入信任法益;对情节类要素独立化处理,使其等同于数额要素。  相似文献   
993.
范泽仙 《法制博览》2023,(16):127-12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不良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态势侵蚀着未成年人的身心,一些未成年人以网络为依托实施犯罪,呈现出新的犯罪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网络管理相关法律、未成年人专门法律以及刑事立法方面的法律规制存在一定缺陷。为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并从相关层面探讨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制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994.
江川 《法制博览》2023,(31):6-8
互联网、网络应用、移动支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犯罪模式从线下转向线上、从现实转向隐秘提供了温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呈现井喷爆发之势,改变了传统诈骗犯罪的作案模式,为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推进基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总结了近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案情况,从基层视角分析了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完善立法、扩大宣传、综合治理三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995.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深度转型,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日趋复杂化,集中体现在网络虚拟空间使法治教育对象复杂性尽显、网络开放生态使法治教育环境复杂性加剧、网络催化教育改革使法治教育过程复杂性升级。理性审视复杂性现实矛盾,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开创网络法治教育新路径,需要以德法兼备为目标建设动态化传知赋能体系,以平等尊重为原则构建主客体双向互动机制,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探索多元化新兴教育方式,以合力共建为支撑构筑法治教育人才共同体,以清朗有序为保障净化网络法治教育大环境。  相似文献   
996.
孙利昌 《法制博览》2023,(27):38-4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短视频的兴起,网络暴力便有了良好的温床,侮辱诽谤型、网络谣言型和人肉搜索型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造成了诸多令人痛心的结果。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厘定网络暴力的界限和行为模式,准确认定群体性网络暴力中各参与者、帮助者的责任。网络暴力犯罪治理的路径选择有三:出台司法解释,增设“网络暴力罪”条款以及通过专门立法的形式。三种法律规制方法综合使用,能够对网络暴力行为形成全方位的有效治理。同时可以根据实践情况和需要,坚持司法解释优先的原则,按步骤完成网络暴力行为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97.
赵瑞华 《法制博览》2023,(28):157-159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用工形式发生转变,传统用工遵循工业时代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签订用工协议的形式和规则,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共享的时代,用工形式出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态。然而针对网络用工新形态现有法律规定还不够明确,是否能够认定为劳动关系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用工形态的简要分析,为法律完善和保护劳动者权益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网络平台与用工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998.
申淑平 《法制博览》2023,(8):124-126
近年来,网络诈骗在高校校园中屡屡发生,校园网络诈骗已经不单是校园安全问题,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校园网络诈骗的成因较为复杂,除了网络安全教育缺失以外,隐私严重泄露、网络监管不力、防诈力量薄弱、安全技术落后等均导致高校校园网络诈骗难以根除。鉴于此,本文重点从安全教育机制、隐私保密机制、网络监管机制、协同反诈机制、技术防护机制五大方面出发,探讨了高校校园网络诈骗防范机制的建设思路,以期为校园网络诈骗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9.
当前网络和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工具和方式,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犯罪分子钻了新空子,这些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尤其是网络共同犯罪,这类型的犯罪具备无形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而犯罪的人又能够隐蔽在网络之后,实现跨区域性犯罪,这种网络共同犯罪是一种更为模糊且不确定的犯罪,对社会的威胁较大。因此,本文针对这一主题首先概述了网络共同犯罪的相关内涵和现状,并提出网络共同犯罪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薛灿 《法制博览》2022,(11):108-11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九条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来,该罪名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洗钱等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犯罪分子的手段日益专业化、精密化、隐蔽化、金融化和科技化,"卡商""卡农"的出现为打击此类犯罪制造了较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