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傅达标在《法学家茶座》第13辑上著文《“法律六进”与“苏格拉底之死”》,介绍了国家开展的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效果不尽于人意的情况,然后指出,现在社会上的“法盲”正在逐渐减少,这与普法活动是分不开的。然而,在这种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增长的背后,却是法律精神的极度缺失,轰轰烈烈的普法活动并未生长出契合现代文明的法治理念。事实证明,目前社会上许多违法现象的发生,并非当事者不懂法,而是对法缺少敬畏,缺乏信仰。,很多法律知识的掌握者只是将法律当做了趋利避害的工具,而不是内心虔诚的图腾。如此,法治并没有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成为一种虚幻的遥不可及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2.
国内主流法理学界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视为“恶法亦法”命题的萌芽或苏格拉底对“法律信仰”的殉道,这两种解释实际都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理解为苏格拉底对“形式正义”的遵守。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再考察,可发现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守法义务”并非基于“形式正义”,而是基于平等公民的民主政治。这一政治前提对于守法义务的成立是必要而非充分的。对“恶法亦法”命题的误解和对主体视角的忽视所造成的“问题误置”,国内主流法理学界误解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理论内涵,进而忽视了这一重要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113.
古公 《工会博览》2008,(14):46-46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会影响一个中国陕西的草根农民,这事儿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14.
刘勇强 《廉政瞭望》2003,(11):42-43
苏格拉底,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5.
西方文明史上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有三 :一、古希腊是民主政体 ;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 ;三、苏格拉底没有犯任何罪行。将这三者作为前提条件进行推理 ,好像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苏格拉底应该被判死刑”这样的结论 ,但事实恰恰是 :公元前399年 ,雅典人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后人想不通 ,“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 ,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 ?疑点没有消除 ,所以人们印象深刻。在研读完美国学者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以及相关的著述后 ,笔者倾向于认为 ,虽然民主…  相似文献   
116.
三种人     
木心在自己的《1989-1994文学回忆录》中说:人分三种,一种是伟大而又善良的,比如苏格拉底。一种是善良而不伟大的,比如我们大多数。第三种是伟大而不善良的。  相似文献   
117.
苏格拉底最大的思想贡献在于提出"善的理念",这一思想把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人性之善上升到世界万物最高本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用道德本体赋予了世界万物以秩序性和目的性,从而克服了古希腊命运观的盲目性和逻各斯的外部自然性。但舍斯托夫认为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着两种混淆和偷换:以人性善恶混淆和偷换自然好坏;用完善的理念混淆和偷换现实的理念。这样用抽象理念代替真实生活,使哲学成为说教。进而舍斯托夫认为,存在着苏格拉底的双重形象,即历史学家记述的苏格拉底与真实的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118.
东西方文化各具特色,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各自发展,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今人在东西文化的比较中更多的是去比较这两种文化的不同,时文化的相似处却易于忽略.这两种文化在走向繁荣的最初表现出众多的共通之处,这种相同性在孔子和苏格拉底之间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9.
“美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主要话题之一。但是,对于什么是美德,不同的哲学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智者的美德观——自然与习俗的分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相似文献   
120.
现今中国正逐步走向法治的正轨,就法治之理解及构建,学者的论述颇丰,足以著书立说。本文从苏格拉底之死来窥探法治,希冀从历史的积淀中寻觅些许法治的沉香,对现今中国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