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甄惠 《前沿》2005,(12):146-148
苏格拉底在自己的生命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坦然选择了死亡,以自己的生命维护了法律的权威。个人与国家之间具有一种类似于契约的关系,因此个人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我们要遵守善法,对于恶法,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进,但首先必须遵守它,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的权威得以树立,才能使国家得以安定。  相似文献   
62.
卓越公司的CEO,相似到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们清一色的谦逊平和、少言寡语、默默无闻、低调安静、简单主义,只是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企业,使之走在本行业的世界前沿。我认为:有魅力、有名望的领导是企业财富,但不要忘记,他也是债务。这话意味深长。他们很像林肯和苏格拉底,绝不像巴顿和恺撒。  相似文献   
63.
西方文明,浩如烟缈,法治精神,源远流长。当我们穿越历史的长空,重温那浩如繁星的历史典故时,有一场审判蕴涵着太多的历史隐喻而越发显得熠熠生辉,带给后人无穷的深省与反思。两千多年后,历史学家这样评价这场审判: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之外,再没有任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这座孕育了千年文明,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发生了一场令人瞩目的人民审判。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的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  相似文献   
64.
"美德即知识"出自苏格拉底,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后世许多哲学家探究讨论的焦点话题。文章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来解读这一命题:一、诠释"美德即知识"。二、"美德即知识"批评与辩护。三、"美德即知识"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姚秦川 《政府法制》2014,(33):45-45
有一年,苏格拉底云游到一座城市讲学。期间,有两位青年去找苏格拉底,他们一心想愚弄一下这位人称“拥有大智慧”的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66.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不光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一种人生实践,他的人生与他的道德哲学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67.
心境与环境     
正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苏格拉底搬进了一座七层的大楼里,可他家却是最底层,既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总有人从楼上泼污水、丢死老鼠。可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有人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为何还这样高兴?"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进门就是家,不用爬  相似文献   
68.
《学理论》2017,(1)
在西方历史上,苏格拉底之死被认为是个体死亡继耶稣之后的第二大悲剧,数千年来引发了无数的关注。一个以追求真理为毕生理想的哲学家,却被他为之奉献一生、标榜着所谓的"民主、自由"的雅典城邦判处死刑。从苏格拉底之死折射出了雅典民主制无法掩饰的弊端,只有从新思考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古希腊文明。  相似文献   
69.
《学理论》2016,(11)
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术界认为是能够基本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哲学篇章。《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其哲学思想关注点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才是人生活的价值,即"美德即知识"这一原则的目的所在。苏格拉底把世界归结为一种善的目的,并始终在劝人们行善,直至生命结束。  相似文献   
70.
马德 《干部之友》2003,(2):13-13
苏格拉底要求自己的学生们每人带着一个大口袋.一起奔向离家很远的大海。经过七天的艰难跋涉,总算到达了目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