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编后语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 ,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 ,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 ,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 ,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 ,且是一法治社会”。事实上 ,斯东本人也同样不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所致。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与他的…  相似文献   
72.
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一样震撼人心。公元前399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行刑的日子推迟了一个月,苏格拉底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越狱逃走。他的好友一再劝他远走高飞,但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对自己的判决是不公正的,但越狱同样是不正当的。因此他决定:遵守法律,面对死神。  相似文献   
73.
《学理论》2015,(3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其对生死观的认知,更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生死观。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74.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见成效。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面、参与程度、参与量及参与方式。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与发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方能可靠有效。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学过程比作婴儿出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学习美国科普作家阿…  相似文献   
75.
赵亮 《求索》2012,(11):157-158
从政治哲学的著作中,发现权衡(prudence)被有意忽视的现象。为了探求答案,作者重读了苏格拉底,力图以苏格拉底对权衡(prudence)的阐释,结合政治哲学史的发展来解释这一问题。借助对失落了的"权衡"的追问,对"哲学王"的经典命题得出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76.
刘作 《学习月刊》2011,(6):33-34
克里普克在当时处于激烈争论中的模态逻辑中创立了一种语义理论,称为"克里普克语义学"也称为"可能世界语义学"。在其《命名与必然性》中,他批判了弗雷格和罗素的名称的描述理论,提出了因果—历史指称理论的学说,  相似文献   
77.
所谓幸福     
乔孟 《江淮法治》2012,(24):54-55
柏拉图感谢天,让他生活在苏格拉底的时代。我也感谢天,让我做母亲幸福的女儿。  相似文献   
78.
笑意 《民主与法制》2011,(24):72-72
苏格拉底临死之前,对自己的弟子说:“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很多年过去了,在中国,一个女人听到朋友的告诫:“人不能胖,一胖俗气上升,越瘦的人离她灵魂的样子越近。”听了这话,骨瘦如柴的女人心生感动,“平生第一次有人肯定我一身排骨的价值,在她赤裸裸的盯视下,我的灵魂因为没有脂肪的掩饰忽然就哆嗦了起来。”  相似文献   
79.
黄源  赵竣伟  陈朝婷 《传承》2012,(16):94-95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于雅典。对苏格拉底的死,法学界众说纷纭。苏格拉底审判为我们今天从确定的民主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两个角度研究公共利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程序上是公众参与抉择的民主性,在结果上是公众利益的共享性。  相似文献   
80.
我们已习惯于将说谎与个人道德的败坏联系起来。《牛津英语词典》释义说,谎言(lie)一词通常表示道德上的严重瑕疵,一般言谈中人们多避讳不用,常以假话(falsehood)与不实(untruth)代之。水门事件前,尼克松将民主党竞争对手比作说谎者时,曾说过:"这个人用过的车,你敢向他买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