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法律科学》2015,33(1)
修辞妨碍真理实现,这是自苏格拉底审判以后流传的成见.柏拉图通过反思苏格拉底审判,得出了修辞是“通过语言蛊惑听众”的诡辩术这一结论.就苏格拉底审判而言,从技术层面看,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真理,在辩护中期待以“去修辞”的方式说服民众,实现自己的抱负.实际上,苏格拉底的“去修辞法”是一种修辞;苏格拉底拒绝背法而逃,追求以死服法,用生命叙说守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苏格拉底审判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指出缺乏真理追求的制度只会存有“回光返照”似的光明,冲击了雅典政治,是典型的行为修辞.苏格拉底审判一开始就将真理与修辞关系之争拉上了历史序幕,并用自身的生命论证修辞必须是追求真理的修辞.苏格拉底审判看似是对特定公民的审判,实际上却是对雅典公民的审判;是德性之争,更是真理之辩.修辞本身应当是价值无涉,它是一门关乎说服的方法,并非是遮蔽真理的技艺.  相似文献   
82.
苏格拉底关于"无人自愿作恶,作恶皆因无知"思想的核心是对不能自制问题的论证.由于苏格拉底的论证建立在许多可疑的前提或假设的基础上,因此,其结论难以成立.但是,尽管苏格拉底否定不能自制行动的理由不能成立,但他的论证以及他所提出的问题,依然给我们以启迪.在苏格拉底的启发下,当代西方哲学家针对不能自制的问题提出了种种理论,从而推动了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于人们认识实践理性、道德心理学、以及行动主体道德行为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应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些与国内许多希腊哲学史专家看法颇为不同的新观点,比如,苏格拉底是一位有远见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快乐主义者.  相似文献   
83.
死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对待死,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与人性,如何成就人道.死在苏格拉底那儿,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是一种文化.从法律、道德和灵魂学说三个层次来看苏格拉底殉道的理由,可以说,他是为了法律的公正、道德的理想和灵魂的不朽而死,从而见出苏格拉底的伟大人格魅力及当时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84.
冉海涛 《前沿》2008,(5):72-74
古希腊智者学派在很长一个时期的名声都不太好,由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很大,所以他们的评判,即使近代的哲学史家还认为智者学派毫无价值,一团混乱。但智者们没有被完全否定,在哲学、逻辑学、修辞学、法律思想史领域,仍有智者学派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5.
周国平 《廉政瞭望》2012,(16):63-63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相似文献   
86.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相似文献   
87.
当我们推开哲学的大门时,许多人急于看到的是自己略为熟悉或颇为喜爱的柏拉图,可是因此而忽略那位终其一生以自己的言行履行着正义的先哲,那位德尔菲神谕启示下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实在是让笔者不忍为之的事。因此,今天,就让我们先耐下性子,从这位哲学的殉道者开始;让我们穿上宽大的袍子,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雅典,回到苏格拉底时代。我们可以设想自己是学生克里托,或崇拜者阿尔西比亚德斯,或者是些非亲近的其他人,总之,让我们徘徊在这位伟人的身旁,陪他走完那段光辉的岁月,并且我们将从他生命的终结来开始今后的哲学之旅。  相似文献   
88.
西方历史观念的发展及其现代性危机,最终导致对与错、善与恶之间价值标准的消解。对此,政治哲人列奥·施特劳斯主张回归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哲学,并以"隐微写作"重新解释之。通过透视苏格拉底哲学向政治哲学的转向,从而找到一条克制"哲学"走火入魔进而防止"政治"走火入魔的现代性出路,最终使政治哲学返回常识,使哲人返回清明与温良。  相似文献   
89.
一、法律方法上的西方经验 从西方法学史看,人们对法律方法的总结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几乎创造出了后世应用的所有法律方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这方面的鼻祖。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向人们展示了苏格拉底使用的“辩证法”(即对话或问答的逻辑),苏格拉底使用这一方法来探讨正义等法哲学问题,这表明法律方法在古希腊的哲学沃土中开始萌芽。这时的“辩证法”仍比较“原始”,带有“诸方法合体”的特点,其中主要包含定义法、反证法以及归谬法等逻辑方法,同时还包括了修辞术等论辩方法。 理论中独立出  相似文献   
90.
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而且对法律有着崇高的信仰,他坚信法律是神圣的,因而在国家法律信仰面前选择了死亡,这种信仰,正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法律高度信任的情感.苏格拉底认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这是他所不能违背的.在他看来,法律是正义的体现;守法和正义是同一回事;因而都神圣不可侵犯.他宁愿接受死亡,也不愿出卖自己的人格去干一件有渎正义的蠢事.他崇高的法律信仰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