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5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7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87篇
外交国际关系   866篇
法律   174篇
中国共产党   879篇
中国政治   454篇
政治理论   214篇
综合类   1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西方学者看来,共产主义体制高度集中、过于僵化且缺乏创新,因此就改革的路径而言,以政治民主化改革为起点的苏联将完胜于不愿触动政治框架而单纯改革经济的中国。然而,中国改革的成果给西方带来了震惊。为什么不符合西方逻辑的中国改革能够成功,而苏联改革却会失败?本文将对中国与苏联改革经验作比较研究,反思中苏改革背后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62.
《十月革命前俄国纺织工人的劳动刺激因素》(1)(以下简称《劳动刺激因素》),是俄罗斯学者Л.И.博罗德金(2)等合著的一部探讨十月革命前俄国纺织企业劳动激励机制的经济史著作。该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出版后引起史学界的普遍关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再次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何借鉴历史以防止社会动荡,是国家政权面临的重要挑战。善于实现社会妥协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国家,能够避免革命和走回头路。  相似文献   
63.
周恩来:"国家安危系于一身啊!一定要做好主席访苏的安全保卫工作."1949年初冬的一天,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内灯光明亮.周恩来这些日子除了处理繁重的日常工作外,还在策划着一个重大行动——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1949年11月1日,北京至满洲里开行了直达列车,这为毛泽东的出访奠定了基础.这次出访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最重要的外事活动,也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出国.毛泽东和斯大林将在莫斯科会晤,全世界都将把目光聚焦在这两位巨人身上,因此,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和副部长杨奇清推门进入周恩来办公室.罗瑞卿随手取出一张地图铺在茶几上,向周恩来汇报道:"日本人在东北统治时间长,有不少土匪在铁路沿线出没.河北省相对安全一些,毕竟是老根据地嘛."  相似文献   
64.
《学理论》2017,(9)
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南方局依托苏联驻华机构与苏联在政治宣传、军事情报、文化活动等方面交往合作,加强了中共中央与苏联之间的联络,争取苏联对中共和中国抗战的理解与支持,增强中国抗战力量,从而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5.
个人还是制度是研究苏联解体问题的学者的对立观点。由此衍生出了四个观点:即苏联解体是否具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苏联解体是否是苏联人民的选择;苏联解体是否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是"去苏联化"的结果。对此,东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有着不同解释,而正确评价苏联解体原因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涉及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对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具有阶级属性,以马克思比较政治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重大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66.
张建伟 《证据科学》2016,(3):269-272
一、关于以审判为中心庭审模式的认识误区
  曾经看过一篇苏联作者写的文章,写的是一个生活体验—相信我们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当我们坐的火车停在火车站时,旁边有其他火车经过,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火车开动了。当我们把目光放到窗外的静止的电线杆时,才意识到原来只是铁轨在震动而我们的火车并没有动。今天谈到审判中心主义,我就有一个疑问,现在我们的铁轨在动,我们放了很多车厢在铁轨上,诸如“审判中心下的检察改革”、“审判中心下的控辩关系”,等等。今天我们又加挂了一个车厢,就是“审判中心与证据法的发展”,这样的车厢挂了好多,但是火车开了吗?  相似文献   
67.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34):65-65
正意识形态就其本质来说,还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其社会效果并不完全依赖他人的说教。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败说到底不是相关工作者的无能,而是苏共领导层的所作所为失去了苏联青年的信任。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原苏联高级外交官舍普琴科曾这样描述这类领导干部:"他想把某些东西攫取到手,但却企图把自己描绘成正在向这些东西斗争;它批判资产阶级的生  相似文献   
68.
李冠杰 《学理论》2012,(1):40-4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奇葩,它使落后国家短期内走上工业化道路。面对苏联社会中的严重矛盾,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开辟新局面。他在苏联尚未作好改革准备的情况下,短期内进行全面改革,最终无力控制局势,导致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69.
苏联卫国战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民反抗纳粹德国及其同盟者的战争(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9日)。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形成了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社会团结为一体的卫国战争精神。苏联解体以后,独联体国家依然注重焕发广大国民对卫国战争精神的记忆和热情,力图通过卫国战争精神的宣传教育,达到提高民族自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