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8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158篇
中国政治   233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一元复始万象新。2009年12月31日上午,省政协礼堂春意融融、气氛热烈,2010年省政协新年话会在这里举行。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与我省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话发展。  相似文献   
212.
名言趣语     
有人认为喝就是养生,把喝看得跟“喝药”一样的绝对。其实,喝对于身心的帮助是相对性的,“”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这就是喝的最高境界,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状态。——作家林清玄  相似文献   
213.
游宇明在和讯网上发文指出,人都想有点作为,获得认可。如果我们将社会比作一个"场"的话,这其实就是一种"进场意识"。人有进场意识当然好。一个官员不想任何事,每天"一杯,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他管辖的地方不会好到哪儿去;一个商人不思进取,赚到吃饭钱就心满意足,生意绝对做不大;一个专业人士满足于完成上头派的那点任务,一有空闲就搓麻将、下象棋,那永远别想  相似文献   
214.
闫静 《新湘评论》2012,(24):46-46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新一脉,其甘醇的口感、芬芳的气息、清澈的汤色,在惬意的时光中袅袅娜娜,优雅之中泛出淡泊的禅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饮品,是生活,是文化。而最初,除非生病,人并不饮,直到世界第一部叶专著——《经》问世,才将普通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其作者就是被尊称为“圣”的陆羽。  相似文献   
215.
在台湾,作青草算是个传统的老行业了。有资料介绍,青草是中国民间流传的自制饮料,又称百草、凉或苦。由于气候湿热,在南方青草是夏季保健的必备。地属南方的台湾也不例外。特别近几年,受回归自然、崇尚健康食品风尚的影响,一度被认为已接近“夕阳”的青草铺,不仅没  相似文献   
216.
古老的马店驿站,秀丽的边陲小镇,一批批风尘仆仆的人群马帮曾在这里延续着关于""的故事,而通过那条位于普洱县城的马古道,清香袅袅的普洱也就此名扬四海。从团上取些浸泡,它那浓红明亮的汤,仿佛也在诉说着悠久而神秘的普洱历史。古山飘过古香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古城普洱,以出产品质优良的叶而闻名遐迩。然而叶本无特殊,但特别之处在于人类通过智慧,将叶与火融合,使其本身的香气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217.
福州市的三坊七巷闻名已久,目前福建省政府正在努力争取列入“世遗”名单。此次前往,缘于一位老乡在二梅书屋开了一间九峰茗。  相似文献   
218.
曾凡华 《民主》2014,(7):62-63
<正>林凯旋女士的诗集《前世的约定》即将在我们线装书局付梓,责编程俊蓉女士为此书的出版费了不少心血,其中的"诗"评价甚高,认为"清丽可沁人心脾",我读后亦有同感。我与林女士素昧平生,只是从文友王勇强先生处得知她是一位儒商,琴棋书画皆有所好,诗也写得不错,我也只能从她的诗中来感知她的诗意人生。顺页拜读,掩卷方知,本书近五分之四的内容,皆为诗。不禁想问,作者为  相似文献   
219.
3月中旬,福建省隆重开展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评选,台商李瑞河被作为首批候送人推出。在已公布的候选人名单中,他是唯一的台商代表。他创造的传奇感人事迹在全省报纸、电视上介绍,得到热烈响应。他"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不愧为是践行福建精神的楷模。  相似文献   
220.
仿佛是不醒的梦魇,每逢农作物用药季节,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事件总被频频曝出。国家重拳对农药打假持续多年,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按下葫芦起了瓢”,仍未能斩断假农药之根。原因在于制售农药的方式、渠道在不断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